•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2024年阿拉善盟非遗保护工作赋彩新时代画卷
来源:文旅阿拉善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4-12-31 | 74 次浏览 | 分享到: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2024年,阿拉善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好方法、新途径,非遗保护形成新的气象与格局,非遗传承实践日渐活跃,全盟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这一年,我们坚持强本固基,构建工作体系,打造保护“新格局”。

  


  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5名传承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积极推进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自治区级非遗工坊、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盟级非遗工坊申报工作,圆满完成2023年度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实地复核工作。

 


  强化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加快推动自治区级阿拉善骆驼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修订完善《阿拉善骆驼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纲要》,汇聚农牧、非遗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权威的团队,参加阿拉善骆驼文化生态保护区自治区级评审答辩会,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

  这一年,我们坚持守正创新,突出活化利用,打开传承“激活码”。

 


  践行文化惠民和非遗保护成果共享利用,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等重要节点,组织各级公共文化场馆以“惠民、乐民、育民”为宗旨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先后举办非遗春晚、非遗那达慕、非遗专场文艺演出、非遗展览及“歌游内蒙古--传承驼乡记忆·绽放非遗魅力”2025迎新年文艺晚会等活动,选送阿拉善长调民歌《金色圣山》精彩亮相2024年全国民歌展演。



  加大非遗阐释传播力度,开设民俗生活非遗体验馆,举办民族服饰、青少年蒙古象棋、土尔扈特发髻制作等比赛活动;面向传承人、中小学生、广大群众开设非遗“培训班”“夜校”,推出沙力搏尔摔跤、土尔扈特民歌、和硕特传统梳发、陶布秀尔等非遗特色课程,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营造了浓厚文化氛围。

  这一年,我们坚持挖掘内涵,赋能旅游发展,激发融合“新活力”。

 


  深化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阿拉善盟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建设了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特色街区、工坊,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今年以来,全盟3家工坊获评自治区级非遗工坊,4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家特色街区获评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优秀实践案例,“马鬃绕线堆绣”非遗案例入选2024年度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全盟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亮眼成绩。发挥定远营古城旅游区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功能,开展“定远夜·营城里”古城消夏系列活动,通过展示阿拉善传统烤全羊制作技艺、举办诈马宴仪式、展播阿拉善非遗宣传片《探寻非遗之旅》等一系列非遗展示和文化体验活动,为旅游业注入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强化非遗展示展销与文旅活动联动,马鬃绕线、沙力搏尔摔跤等非遗元素产品入选“阿拉善礼物”商品名单;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企业“走出去”推广展销,皮雕、阿拉善地毯、和硕特服饰、驼奶食品等非遗产品亮相全国自驾露营大会旅游发展大会、内蒙古文博会、黄河非遗美食月、内蒙古非遗年货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非遗在旅游业中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让“心之所往·向善而行”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这一年,我们坚持拓展路径,讲好非遗故事,扩大传播“朋友圈”。

 


  立足本地区非遗资源,配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组织开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完成蒙古族长调民歌、萨吾尔登、土尔扈特服饰、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等12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题片实地拍摄工作。推进阿拉善右旗喀尔喀民歌成人、儿童录制工作,完成成人部分录制。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创新推出“弘扬北疆文化、探寻大漠遗珍”“阿拉善非遗--阿拉善民歌大全”等系列栏目,对我盟各类优秀非遗资源进行宣传展示,进一步推动非遗资源与保护成果的共享利用。



  进“京”展示展演,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牛羊肉烹制技艺(烤全羊技艺)、地毯织造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参加央视“2025年非遗春晚”现场录制,与全国各地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一道亮相,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深厚底蕴与文化魅力。

  下一步,阿拉善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总结好全盟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坚持系统施策,全面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落实好非遗保护传承各项任务,积极探索“非遗+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