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年到来之际
雷山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
众多来自省外的非遗传承人
纷纷响应号召
齐聚雷山
共同开启苗年非遗大集
他们带着各自的绝活儿
准备在这个特别的舞台上
展示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为雷山苗年增添别样的光彩
想知道都有哪些
令人惊叹的非遗项目吗?
快跟着我们的脚步
一起去探秘这场
即将到来的文化狂欢吧!
八宝油糕
八宝油糕是四川省中江县传统名特产产品,多次荣获省市优质产品,省内外久负盛名。据《中江县志》记载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本品用料考究,以独特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呈梅花状,外酥内软,馥郁绵糯,爽口宜人,为糕点中之珍品。入选省第二批农村生产生活名录、市首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旅游、馈赠之佳品。2018年11月18日第二届中国绿色产业博览会推荐产品!荣获2019年四川省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20年在“四川省旅游商品与装备协会”举办的“四川特色旅游商品评选”中获得银奖,荣获“2021年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是白族民间礼宾待客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南诏时期。徐霞客《徐霞客游记》载:“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明朝时期三道茶已经流行于民间。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富含人生哲理,体现白族人以茶寓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文化性格。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项目。
藏族奶制品制作技艺
藏族奶渣制作技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藏民游牧传统,以牦牛奶发酵制成酸香奶渣,形似奶酪,藏语称为“替”,富含蛋白质与矿物质,御寒进补,兼具助消化、降血压功效,是藏民族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传统点心。香格亚诺奶渣饼创新融合非遗工艺:取牦牛鲜奶渣为主馅,经“竹斗滤器”脱水,包入酥皮烘烤,推出原味、果仁、鲜花、蔓越莓四味,外酥内软,酸甜适口;推出一款软糯酸甜牦牛奶渣汤圆,赠馈亲友藏民族地方民俗特色美食,一种情怀与文化传递。2022年,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获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食味奖,荣获“2023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

大张香河肉饼
香河肉饼是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特产,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皮薄,肉厚,油香,从表面上看,纸样的面皮儿已经被油浸成半透明状了,都能看清楚里边的肉馅。颜色焦黄、外酥里嫩、油而不腻、香醇可口。吃起来面质软和,肉鲜细嫩,符合北方人的吃喝习惯,既可当菜,也可做主食。2016年香河肉饼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东昌葫芦雕刻
东昌葫芦雕刻是山东省聊城市的传统美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历史渊源 :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明清时期,东昌府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商贾云集,雕刻葫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重要的商贸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工艺特点 :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制作分三道工序,先将成熟葫芦煮后发酵去青皮,再进行雕刻,最后形成成品。雕刻技法独特,借鉴了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等各式花纹,增强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和审美效果。

非遗点翠工艺
点翠工艺是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制作中的珍稀技艺,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翠鸟羽毛为核心原料,经选羽、剪羽、粘贴等多道精细工序,将羽毛与金银基底巧妙结合。成品色泽莹润如宝石,兼具金属的华贵与羽毛的灵动,曾广泛用于宫廷首饰与戏曲头面。该工艺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材质的精妙运用,更承载着传统审美与手工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翠,即羽翠,翠鸟之羽。
点翠是中国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现代点翠工艺多采用自然脱落的孔雀羽毛、鹦鹉羽毛等材质替代翠鸟羽毛进行制作。

赣南嗖粉制作技艺
赣州虔味记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是由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虔味记军哥嗖粉品牌传承人林小军创办,是以生产经营赣南有代表性的著名小吃为主营的公司。扎根于宋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乡愁记忆,枝繁叶茂于城乡市民的口福之中的“虔味记”,将用源源不断出品的独特风味,在每位食客的舌尖上留下永久的回味。“虔味记”,将秉承弘扬客家饮食文化,传承客家经典美食之担当。

恭城油茶
恭城油茶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生活在岭南一带湿气、瘴气较重的深山自然环境中的恭城瑶族民众,经过长期摸索、提炼出来的一道具有提神醒脑、健胃消食、驱寒祛湿等功效的传统美食,是恭城的重要文化符号和品牌,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地域特色享誉八说桂,被誉为“长寿秘诀”,是恭城瑶乡献给世界的一份健康长寿“养生汤”。清朝时,因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恭城油茶被赐名为“爽神汤”。
黄元米果
黄元米果”起源唐、兴盛于明,在南宋时被列为皇家贡品,属客家特有的一种美味小吃。特别是成为每年腊月的一个重要民俗,俗有:“不打米果不过年”之说。长征出发时瑞金人民送给红军当干粮的主要食品。原料均采用正宗大禾米,黄元柴灰水,不加任何添加剂,纯天然绿色食品。

金茹延安面皮
品牌介绍:延安面皮总店始于1986年,在延安市宝塔区二道街一带扎根近四十年。由第一代传承人张志花开创,儿媳祁金茹接续传承,婆媳两代人坚守匠心,让这份地道风味得以延续。老手艺凝结着岁月沉淀的滋味,是延安街巷里熟悉的烟火气息,承载着两代人的坚守与延安人的记忆。制作工艺:延安面皮以当地面粉为原料,经洗面、发酵、蒸制而成。配以秘制辣椒油、麻辣肝、香醋等,筋道爽滑,色、味、香俱全。

津老味煎饼果子
津老味煎饼果子始于1912年,于2017年授予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25年由天津市商务局授予津门老字号。
今晚报、渤海早报等报道十余次津老味的专题和采访,中央2频道王小丫的《回家吃饭》、中央5频道、中央10频道的《味道》栏目都曾大篇幅的报道津老味的传承制作技艺,北京科教频道、天津都市频道等40余次。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珐华彩制瓷技艺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珐华彩创始于元代,是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瓷胎表面匀勒成凸线的纹饰轮,高温烧制素瓷胎,以素红色、孔雀绿色、黄色、浅粉红色等彩料填出纹饰色彩,二次入窑低温烧成。景德镇在明嘉靖前后仿制珐华器的工艺。
李氏豆干卤制技艺
李氏豆干卤制技艺承载着对天然食材的尊重。品牌秉持“质量就是生命,产品就是人品”的核心价值观,坚守“诚信、实干、创新”的理念,以“传承经典、弘扬自然健康”为美食文化导向,始终将“做健康食品,关注人类健康”作为发展宗旨。在生产环节,品牌严格把控每一环:原材料均为原产地直供,确保食材新鲜与营养;精选品质黄豆,经手工推磨制作,保留纯正口感;每道工序按生产线标准执行,且不添加任何人工香精,从源头保障产品绿色健康,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健康、美味的食品。
制作工艺:精选颗粒饱满的优质黄豆,经浸泡、压榨成豆浆,与凝固剂凝结成豆腐坯,切割后放入秘制卤汁中高温熬煮,再经过三次烘烤、三次卤制,以及快速降温、二次风干等多道工序制成。
临淮泥塑
临淮泥塑,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淮河中游霍邱县临淮岗一带的百年文化传承。以淮河南岸特有的泥土为原料,经过选土、搓揉、熟醒、制坯、粗塑、琢塑、晾干、细磨、修补、整饰、着色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题材源于农村生活,作品取材丰富朴素,生动地展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其工艺特点在于彰显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表现手法小中见大,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泥塑造型千姿百态,既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临淮泥塑作品具有完整体、不拼凑、不风化、不裂变、逼真、耐收藏等特性。这些作品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淮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淮河沿岸人民的生活变迁,传递着浓厚的历史底蕴。
刘氏翻花
刘氏翻花是一种彩色纸质玩具,起源于清朝,清朝以前人们称它为“翻花”或“翻天印”。后来分别称之为“变花”“十八翻”。或称为“七十二变魔术花”“百变神花”。拉开中间有三条彩色拉花,将其收拢,上下左右变化三个彩球或纸花,彩球上面布满蜂窝孔,球上有花,又像剪纸花一样,它花里有花,花中交花,花姿优美,栩栩如生。因其色彩艳丽、造型巧妙且能变化多种花型而受到喜爱。制作工艺复杂,需用80至150张纸,经过十几道工序,四十多天才能完成一件成品。2014年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氏翻花既是成年人的休闲娱乐品,也是引导儿童智力萌芽的艺术品。
雾嘟嘟非遗泡菜火锅
非遗文化认证与技艺传承:雾嘟嘟泡菜火锅的核心原料涪陵胭脂萝卜泡菜,2019年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品牌最核心的文化背书。况华是涪陵泡菜火锅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其家族与泡菜文化渊源深厚,赋予品牌“乡愁”情感价值和技艺正统性。通过改良传统工艺,将泡菜融入火锅底料,既保留非遗精髓,又适应现代餐饮需求。

重庆市荣昌卤白鹅技
荣昌黄二姐卤鹅始于一九一八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非遗制作技艺始终致力于传承与弘扬地方传统美食文化。始终秉承家族百年技艺,坚守“匠心铸就品质,传承彰显价值”的信念,对荣昌卤鹅的制作技艺精益求精。其核心技艺在于精选三十余种天然香料调配卤水,并坚持使用老卤养护,秉承“武火煮技艺,使卤汁充分渗透,造就了卤鹅“三黄一白”(鹅皮金黄、鹅蹼橙黄、卤油亮黄、肉质雪白)的独特品质和咸鲜微辣的经典口感。他始终坚持纯手工古法卤制,拒绝任何添加剂,确保了卤鹅的原汁原味和健康品质。

山东东顺阿胶糕
历史渊源:其历史可追溯至周代的动物皮制胶技术,唐代《新修本草》明确记载驴皮制胶方法,清代成为宫廷御用贡品,民国四年(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金奖。
制作原料:主要原料为阿胶、黑芝麻、核桃仁,常加入冰糖、黄酒等辅料,还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枸杞、红枣、桂圆肉等。
制作工艺:先将阿胶用黄酒烊化,然后文火慢熬至胶液浓稠挂旗,再加入各种辅料搅拌均匀,倒入模具静置凝结,固化成型后切块。
口感风味:软糯而不粘牙,香甜而不腻口,入口先是阿胶的醇香,带着淡淡的黄酒香气,咬开后,核桃的酥脆、黑芝麻的浓香依次绽放,层次丰富。
营养价值与功效:阿胶富含蛋白质、多肽及多种氨基酸,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等功效,搭配黑芝麻、核桃等辅料,能起到提高免疫力、养血安神、美容养颜等作用。
陕北羊杂碎制作技艺
羊杂碎(也称羊杂烩)是由羊的血、心、肝、肺、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故得此名。羊宰杀后内脏有“羊下水”的俗称,陕北地肥草美,牛羊成群,故“羊下水”较为丰富。羊杂碎口感独特,汤鲜味美,营养价值极高,既可充饥,又可御冷驱寒,是陕北当地百姓喜爱的一种经济实惠的传统美食2011年6月,陕北羊杂碎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羊杂碎作为当地的一项饮食产业,在非遗赋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21年,掌握着陕北羊杂碎核心技艺的老师家羊杂碎荣登央视CCTV-2特别推荐品牌,2023年喜登央视 CCTV-1《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先后被延安市商务局评选为“延安味道”特色美食、老师家“百年老字号”。

孙记麻辣鸡
丰都麻辣鸡,源于唐宋年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是重庆丰都的一道非遗特产美食。
孙记麻辣鸡,精选原料,辅以上等花椒,二荆条,灯笼椒等五种辣椒,本土菜籽油及20余种草本香料精炼而成。鸡肉煮熟冷却后切片,拌上秘制酱料即可食用。
传统工艺加工的孙记麻辣鸡具有肉质细脆,汤色红亮,麻辣爽口,麻而有度,辣不上火等优点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丰都麻辣鸡块也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赵大肚子烧麦
天津赵大肚子烧麦创始于光绪年间,第五代传人赵国权,至今秉承祖训“百年传承只为做好每一颗烧麦”。制作烧麦皮:烧麦皮讲究玲珑剔透,边薄如纸。成品烧麦象征福袋、钱袋子!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总台、天津电视台、河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录制与采访,参加第十四届2023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旅游博览会等展会,中央电视总台新春非遗之夜录制,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第一批“青年非遗视频创业哺育名录、京津冀大型国际会展活动,国家级、市级、区级举办线上线下非遗展览及宣讲活动。
王氏吹糖技艺
王氏吹糖技艺起源于晚清,经五代传承至今,主要以麦芽糖为原料,经过加温、降温、揉、捏、吹、拉,最后塑形成各种飞禽走兽、瓜果蔬菜、卡通人物,深受人们喜爱。
西安甑糕
甑(zeng)糕是以古老的炊具“甑”闻名,是由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食品“糗饵粉糍”演变而来的。热播大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女主角周莹最爱吃的便是甑糕。成品绵软粘甜、营养丰富、老幼皆宜。

腌鱼、腌肉制作技艺
侗族人民制作腌鱼的方法独树一帜。首先,将鲤鱼洗净剖好,但不去鳞,并抹以食盐;然后把蒸熟的糯米饭放凉,和以辣椒面、花椒和食盐,也可用糯米酿成的甜酒搀和酿制,这样做成的腌鱼会带有甜味。准备好这些原料,就一层鱼、一层糯米饭,放置于木桶内,再压上石块,并用油纸将桶口盖好密封即可。腌鱼存放一两个月就可以食用,但其能够存放的时间却很长,甚至存放数年不变质。侗家传统腌制的酸鱼可存放二十余年,有人甚至还尝过40年的腌鱼。
扬州绒花
绒花又称官花、喜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艺术品。早在唐代就已进入宫廷。
绒花制作技艺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苏扬州是中国绒花工艺的起源地之一,扬州绒花使用优质的蚕丝制作。制作流程十分繁杂,要经过缫丝、脱脂、煮丝、染色、晾晒、劈绒、扣绒、梳绒、捻丝、勾条、滚绒、打尖、传花、粘花、连接、造型、装配等一系列的工序。扬州绒花以其色彩鲜艳、造型逼真、质地柔软而闻名。
油纸伞制作技艺
泸州市江阳区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坐落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研发与生产企业。公司创始人毕六福为国家级非遗“油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拥有“最大手工油纸伞”吉尼斯世界纪录。
公司产品涵盖手绘、石印、彩印等多种油纸伞及美陈装饰,并不断进行工艺创新,推出“加纱”“无味”“防晒”等新型油纸伞,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产品已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四川老字号”称号。

苗年的鼓声
雷山的山谷间回响
非遗传承人们的匠心之作
正静待与你相遇
不必再等
亲自走进这场文化狂欢
让每一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都成为你与雷山苗年最珍贵的记忆
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
等你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