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区的长城作为我国北疆长城的一部分,地域特征鲜明,关联和包含边疆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丰富内涵,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阿拉善高原长城文化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建设北疆文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阿拉善地处我国北疆,调查发现的长城及相关遗存时代跨度较大,有秦长城、汉长城、西夏长城、明长城,以及其他历史时期军事古城;分布范围较广,在2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上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分布结构;形式丰富多样,有墙体、山险、沙险、削山墙、挡马墙、壕堑、天田、敌台、烽燧、障、城、石刻、居住址等;数量占比较大,占全盟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67%。这里农牧交融,处于中华文明体系中向内多元融合,向外开放互鉴的十字型通道地带。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深厚的长城文化,使阿拉善成为我国长城文化的资源富集地。
阿拉善高原长城遗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政权,或同一政权不同时期的军事和外交政策、经济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决定着这里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数量、结构、分布、功能等方面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长城的阶段性特征与其所具有的区域性特征密切关联,它们共同决定了区域内长城遗存的主体形式和长城文化的基本面貌。阿拉善高原的长城遗存墙体少、烽燧城障相对较多;有利用沙漠的沙险、天田;汉代长城遗存数量最多;保留有西夏完整的北方长城体系,这体现了我国长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阿拉善长城遗存凝结了中华文化家国天下的文化精髓。独特而丰富的长城遗存奠定了阿拉善高原在我国北疆地带的重要地位。历代中央大一统政权或割据政权以独特的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为依托,构筑起牢固的军事防御体系、通达的交通邮驿系统,加之宽和的民族融合政策,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边疆治理格局,始终维系着中华文化国富民强、天下太平的家国信仰。
阿拉善长城遗存体现了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品格。阿拉善高原作为我国北疆长城地 带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碰撞的代表性区域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不同人群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进入文明时期,特别是长城的建立,更加强化了这里文化交流的通道作用、扩大了东西方丝路往来的节点效应,巩固了农牧持续交融的互动成果,高原始终发挥着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不断维系中华文化包容开放、交流互鉴的人文理念。
阿拉善长城遗迹富含着长城文化守正创新的时代价值。阿拉善长城遗存作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征,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阿拉善高原厚重的文化板块,中华长城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也是我国长城文化研究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长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是维系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城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秩序,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见证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浩然史诗,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升华了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
长城及其承载的精神内涵,见证了北疆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长城及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充实,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