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弘扬北疆文化 探寻大漠遗珍|定远营古城
来源:文旅阿拉善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4-01-11 | 1761 次浏览 | 分享到:

定远营古城


  定远营古城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镇区北部,地处贺兰山西麓哈喇乌沟洪积扇末端,西望浩瀚的腾格里沙漠。这里有数道水量充足的由贺兰山地下潜水形成的溪流,有许多泉眼,明代就有“葡萄泉”之称。这里四周环山,形成一个小盆地,降雨相对充足,树木成林,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古城北靠营盘山,依山取势,以沟壑为障;南面绿水如带,地势开阔而充满生机。古城横卧山水之间,南北长约350米,东西长约700米,周长1.7千米。墙体夯筑,基宽9米,顶宽3米,顶部为青砖铺砌,设女墙和垛口。此城因山势而建,北部有深达数十米的山洪冲沟,故北墙相对较低,高约6米;南部地势平缓,南墙最高,高达10米。古城设有东门和南门,均为青砖砌筑拱形门,上有砖木结构的歇山重檐门楼建筑。南门楼通高20米,外侧门额上方有石刻楷书“定远营”字样;外设瓮城,建有财神庙。东门设于东墙南端,紧邻南角楼,外侧门额上方书“百胜门”,内侧书“常胜门”;没有瓷城,但与城的东北角向东南依山势伸出的牛尾状墙体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城的四角有圆形夯筑角台,其上建有重檐角楼。此外,北墙上还建有关帝庙、魁星庙,东墙上建有山神庙、观音庙,南墙上建有文昌庙,西墙上建有洞宾庙,靠近西北角处还设有鬼门关。


定远营全景


  城内建筑按东、中、西三路布局,以衙署、官邸(王府)为主体,均为明清官式建筑,木质梁架结构,青砖砌筑,硬山顶。官邸在东路,为三进四合院, 此后向东扩建一路。设有向南的独立府门。官邸东面依山势建有东花园,亭台楼阁。水系环绕。绿树成荫,其间建有娘娘庙,马王庙等。衙署在中路,为三进四合院,中轴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府门、迎恩门、迎恩堂(行政处)、后罩书房。府门内两侧厢房,左为武梅伦科房,右为文梅伦科房。迎恩门两侧耳房,左为武章京科房,右为文章京科房;其内院厢房。左为典仪处,右为回事处。迎恩堂两侧耳房,左为先祖祠,右为契友斋。中路建筑中,迎恩堂建筑规格最高,面阔五间,前附抱厦及月台。西路为仓廩、监狱、兵营等辅助建筑。西路建筑北侧为家庙延福寺,自南向北设有前广场、山门、转经阁、三世佛殿、大经堂等。山门内两侧有钟楼、鼓楼、吉祥天女殿、白哈五王殿。大经堂东侧为阿拉善神殿,西侧为观音殿。廷福寺以西为民居,为王室近亲贵族、官员、上层僧侣等居住之所,基本格局以城隍庙所在的南北向牌楼巷为轴,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由数排东西排列的四合院建筑组成。院落 由院门、左、右厢房、正房、左、右耳房构成,地面有青砖铺砌的十字甬道。建筑为木架结构,土坯厚墙且外抹草泥,平顶,出檐,设前廊。漆柱彩绘。有的设斗拱等。正房基础较高,中间设台阶,面阔三间,一明两暗,室内铺设木制地板,由落地花罩分制为东屋和西屋,设棱格式支摘窗,并配备外烧式火炕。


定远营古城老城墙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定远营古城始建。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将此城赐予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多罗郡王阿宝。阿宝改参将衙署为王府,改三世佛殿为藏传佛教家庙延福寺。经数代经营,逐步扩建,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城内府衙、寺庙、民居、花园一体格局初步形成。城外亦设东、西花园和王陵。南门外南大街,商户云集。民国时期,定远营已从最初的单一的军事城堡变为一座府城,成为贺兰山西麓重要的商贸重镇,也奠定了今天巴彦浩特镇作为阿拉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


和硕特亲王府


  定远营是巴彦浩特镇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行政建制的城镇,是今天这座现代化城镇的历史文化根脉所在。军事考量是定远营兴建的缘由。贺兰山“扼瀚海往来之捷径,控兰塞七十二处之隘口”,乃“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汉代在这里设立烽燧、城障;西夏在这里筑摊粮城;元、明时期不断兴兵于此:清代在此建兵马场。终因边疆形势所迫,建城设营,屯兵驻守,进而为今天巴彦浩特镇的兴起创造了历史机遇。


定远营王府正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