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传承和弘扬北疆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阿拉善盟扎实推进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让北疆文化生生不息。
阿拉善处于中华文明体系中向内多元融合,向外开放互鉴的十字型通道地带,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深厚的长城文化。在阿拉善境内发现的长城遗址有600多处,占全盟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67%,其形式丰富多样,有墙体、山险、挡马墙、烽燧等,古老而沧桑的古代建筑,在时间的长河里,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阿拉善博物馆,有一幅展示阿拉善盟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分布示意图,纵横交错的点段,勾勒出阿拉善长城分布的脉络。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当时社会和平安宁的一种保障。同时,它还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阵地和中华民族凝聚统一的纽带。
阿拉善盟不断加大长城保护力度,通过成立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加大相关人员文物安全知识和业务培训等方式,使得阿拉善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点及各时期长城得到了长效、有效看护。
这段时间,阿左旗文物保护中心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长城小站开展长城巡查技能培训,并对长城巡查手机客户端的应用和户外巡查进行实操演练。
长城小站项目总监李献说:“我们在三关口城墙边做了一次完整的现场演练,他们就能够拍摄出合格的长城巡查照片。这些照片在未来若干年就会成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长城变化佐证。”
阿拉善盟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长城文化主题活动,让青少年了解长城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推动长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爱护、保护长城,继承和弘扬长城文化、长城精神,掌握本领,建设祖国新的钢铁长城。”阿拉善蒙古族完全中学学生阿斯茹说。
阿拉善蒙古族完全中学老师常诗怡说:“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深入了解长城精神、传播长城文化的过程中,感受长城的壮观和先辈们的智慧与坚韧,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让学生群体对于‘北疆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弘扬长城文化,就要让长城背后的文化“活”起来,吸引更多人走近长城,走进阿拉善。阿拉善盟不断创新方式普及长城知识,通过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底蕴,推动长城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和长城精神的传承弘扬。“努力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故事,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生生不息。”盟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