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确保管护区域的安全,更要克服恶劣天气造成的出行难的问题,我们每天都要监测巡护在这片森林中,能够保护好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安全,这是我们的心愿!”2月3日上午,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林区刮起了“大烟炮”,狂风夹杂着积雪白茫茫一片,监测员李国和石文才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前行,马上过春节了,他们却没有放松工作,值得欣慰的是,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身后这一片白茫茫山林更显静谧。
甘河,鄂伦春语为“大河”之意,被誉为大岭之南的母亲河、吉祥的河。甘河是嫩江的源头,其生态功能区有35.7万公顷,不仅承担着嫩江及其下游松花江生态服务功能的安全,还调节着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
只有日积月累植树造林的潜功,才能造就青山叠翠、江山如画的显功。2023年5月,甘河森工公司六个林场异地造林大军挺进额尔古纳河流域根河生态功能区。干部职工在异地造林现场挥汗成雨、比肩继踵、挥锹铲土、扶苗培土、围堰浇水的场景随处可见,他们适时开展顶浆造林,用铁肩膀扛起“绿色担当”,生机勃发的兴安大地呈现出一幅全民播绿、美化家园的秀美画卷。
与绿相伴,向美而行。甘河森工公司与甘河森林公安局建立了“林长+警长”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了责任明确联防、联查、联打的合力,强化森林管护责任落实,落实林长制责任区59个,网格化管护员309人,两级林长巡林14次。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天然林保护修复验收组现地核查验收。高质量完成森林抚育170,301.60亩,消耗蓄积9,453.74m³。签订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状,森林病虫害监测面积462万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10万亩,产地检疫苗木480万株。开展防火宣传教育活动13次,累计出动宣传车辆120台次、1800人次。开展各项防火演练9次,开展防火业务培训18次,培训人员960人次。
“今年木耳培植的产量怎么样?还存在什么困难?”在主题教育中,甘河森工公司班子成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就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先后深入到公司各基层单位食用菌培植基地中进行实地走访。每到一处,调研组通过座谈、实地查看、面对面交流、听取介绍等形式,面对面解决食用菌发展规模、食用菌所需原料、菌种的培育、困菌场地、投入成本、销售情况及今后发展规划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公司广大培植户的积极性。
在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进程中,甘河森工公司唱“林草戏”、念“山字经”、打“科技牌”,以甘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平台,注重丰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森工文化,完善了湿地展馆“四季微缩”景观和“声光电”功能配置,打造了环湿地公园景观带,完善红柳河、半月湾等景点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公司+基地+职工”经营模式,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进行林药间作,进一步加强沙棘种植管理,鼓励、引导、扶持食用菌(黑木耳)等林下产品产业快速发展,利用闲置猪场和职工散户相结合的方式养殖家猪、森林鸡。2023年,新建木耳集中培植场地5.85公顷,培植食用菌81.3万袋,木耳产量8.25万斤。金莲花封育4300亩,采集1.6万斤。饲草打割收贮500.25吨,偃松塔采收2.6万斤。中草药种植1125亩,林药间作2000亩。建立了碳汇数据库,确定造林数据库578个小班,面积1.4万亩。努力打好了产业转型发展的组合拳,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林业产业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级,逐步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我们每天都要调查苗木成活率、种子质量检验、良种基地经营管理,哪个环节也不能出错,这样才能更还好地熟悉种苗生长规律,今年,我们还要创新育苗方法,为植树造林、补植补造、环境美化等各项工作做好保障工作……”站在新建的温室大棚面前,公司林木种苗中心育苗段负责人陈新对笔者说。林木种苗中心努力扩大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强化乡土树种落叶松、樟子松苗木培育,他们组织“土专家”现场诊断解决种子园、采穗圃及重点母树林经营管理和良种选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林木良种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这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正孕育着新的希望……(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