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我们背着阳光、拂着春风从呼和浩特市出发,向100多公里以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奔腾而去。
一个半小时之外,我们来到土右旗沟门镇板申气村文化大院广场时看到的是锣鼓喧天的秧歌队,穿红戴绿、涂着脂粉的村民们在激越的锣鼓声中扭出风采、扭出快乐、扭出喜庆、扭出幸福、扭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万千变化。然而,仅仅是秧歌似乎扭不出老百姓的全部热情,文化大院院长韩瑞芳引领我们走进她们的小剧场,“百姓大舞台”上英姿飒爽的7名妇女正在表演自编的群口《大海航行靠舵手》,每个人脸上洋溢的“幸福像花儿一样”。
文化大院是土右旗打向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而沟门镇板申气村文化大院则是包头市4星级文化大院,该大院2006年创建以来,始终以服务社会、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每年公益演出上百场次, 2021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文化示范户”,2023年编排的二人台小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曲连唱《党的光辉暖人心》获土右旗“文化大院擂台赛”一等奖,广场舞《庄稼地里会情郎》《走进新时代的春天》获土右旗“文化大院擂台赛”一等奖。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因其剧目大都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约定俗成为二人台。2006年,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土右旗申报的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据土右旗政协副主席、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杜磊介绍,二人台在土右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随便找个村民都能即兴给你唱上几段脍炙人口的二人台。
二人台主要乐器为枚、四胡和扬琴,人们称“枚为骨、四胡为肉、洋琴为衣”,板申气村文化大院79岁高龄的秦华老人对这“三大件”样样精通,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摆弄几十年了!”秦华说,二人台的乐器虽然简单,但却极有韵味,在这古老的土默川平原上能够流传几百年的原因是老百姓喜欢,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就能长久的流传下去。
从沟门镇板申气村文化大院到萨拉齐镇振华社区汇鑫苑文化大院大概是10钟的车程,在这里同样是欢欢喜喜、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热烈场面,扑面而来的同样是十足的年味儿。
汇鑫苑文化大院汇聚演员、演奏员达50多人,吹拉弹唱各显神通。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演出的新节目多而且带有浓浓的泥土气息,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们的节目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我们走进小剧场时,演员们正在为元宵节的比赛而进行紧张的排练。因为文化大院在社区,所以退休干部参与的相对多一些,77岁的张连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张连根一袭白色上衣,胸前绣着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龙,眼角眉梢都是新年的喜气。张连根曾任土右旗文化馆馆长,是个不可多得的“文化多面手”。汇鑫苑文化大院创建后他被聘为编导,继续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热发光,他创作的快板表演唱《移风易俗树新风》等30多个节目被搬上舞台后大都受到热捧,他创作的快板表演唱《文明社区唱文明》《永远跟党心一条》《众志成城战疫情》《扫黑除恶顺民心》分别获土右旗和萨拉齐镇文艺汇演一、二等奖。
下午三点,土右旗乌兰牧骑在临街搭起的简易舞台上载歌载舞,为人民送上新年的“文化盛宴”。一支支舞蹈跳出新年的欢乐,一首首歌曲唱出人民的心声!
乌兰牧骑歌唱演员李欢欢唱着《爱在土右》时走下舞台走向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年观众,并和这位老人深情互动,走在人民中间的演员博得了人民热烈的掌声!
土右旗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秧歌队依次表演,土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荣抡起鼓锤,土右旗文化馆馆长冀光瑞打起大镲,他们情不自禁的加入,为秧歌的表演凭添一抹壮丽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