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上红灯!红灯就挂在大门外,单等着五哥哥上工来......”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的萨拉沁广场上,二人台传统剧目《五哥放羊》引起了观众阵阵掌声,叫好声、点赞声此起彼伏。
2月23日,正月十四,土默特右旗的萨拉沁广场上正在举办“第十一届敕勒川新春元宵旅游文化节”,踩高跷、跑旱船、舞龙舞狮、抬阁脑阁、传统武术轮番上演,威风锣鼓、二人台、马头琴倾情献艺,土默特右旗开启了“人从众”模式,来自全旗和周边城市的群众近万人摩肩接踵,把萨拉沁广场围的水泄不通。随着传统民俗表演的精彩上演,人群中时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土默特右旗是一个传统民俗文化大旗。当地至今流传着“先有萨拉齐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大约二百年前,当包头还是个小村落的时候,土默特右旗的毛岱渡口已经是“走西口”路上的繁荣码头。晋陕移民一路走来,在萨拉齐县城驻足定居,他们带来的晋陕文化与当地的土默特文化交流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土默特右旗民俗文化。当地人把这种文化的交流交融形象地称为“风搅雪”。
包头市的民俗文化哪里最正宗,哪里最耀眼,答案就在土默特右旗。家住包头市青山区的李家栋一家四口是专程驱车来土默特右旗看“红火”的一家人。李家栋说:“早听说土右旗年味浓,能看到最传统的社火,所以今天领着老婆孩子来了,看了广场上的表演,真的相当震撼。这在市区的剧场里真的看不到的!”
“包头民俗传统文化的根在土右,包头文脉的魂在土右”,曾任包头市博物馆副馆长的李一舟告诉记者。
在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的西老藏营村,跑旱船是这个村的拿手绝活。七八个花船和老艄公在鼓点中跑得气势磅礴。小舢板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险滩,随着大鼓的起伏,广场上的旱船模拟的惟妙惟肖。据说,跑旱船在西老藏已经传了六代,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土默特右旗双龙镇以“龙”命名。在春节元宵节的传统节日,舞龙是双龙老百姓的保留节目。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双龙镇的舞龙师傅要“请龙神”、“点龙睛”,为传统民俗表演做足准备。双龙镇有祁县营村、定襄营村,村民是妥妥的山西祁县、定襄县的移民后代,他们至今传承着“表里河山”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表演从正月初六就开始了”,土默特右旗文化馆的刘恩宽说:“最早是扭秧歌、踩高跷,然后是舞龙舞狮、抬阁脑阁等等,参加表演的都是普通群众,先在各个村社区闹起来,到正月十四十五达到高潮,每年都要最后集中在广场上表演,表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萨拉沁广场周边的文化东西街上,也汇聚成了一条民俗长廊。面塑、茶汤、搁拔、糖人、糖画,一个一个的民俗文化展品和小吃连成了一条长龙,让人目不暇接,叫卖声、吆喝声,人声鼎沸,老顾客、新玩家,留连忘返赋予美好寓意的传统文创产品让传统节日氛围人气爆棚。
土默特右旗是文化大旗。截止目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个,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的有19个,包头市级的有三十多个。“作为全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民俗文化活动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非遗项目和民俗文化深深地根植在土默川大地上”,土默特右旗文化馆张亚萍说。
2月24日,正月十五,土默特右旗高跷踩街。在锣鼓声中,踩着高跷的“老艄公”长髯飞舞,“二老板”夸张地扭动着屁股,青蛇、白蛇等一系列角色摇摆着水蛇腰,二八小子拿着挂满铃铛的马鞭翻着跟头......一路走来,围观的群众挥汗成雨,万人空巷!
正月十五晚上,土默特右旗在敕勒川文化公园燃放焰火,无人机集群组成的中国龙腾空而起。一场现代科技与民俗文化融合的音乐焰火盛宴再次点亮这个有着古老民俗传承文化的县城夜空。
土默特右旗注定在北疆文化高地上留下靓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