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四子王旗: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火”起来
来源:乌兰察布文旅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4-03-06 | 980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从健全保护体系、深挖文化根脉、广泛传播弘扬、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内涵、提供精神支撑。


四子王旗地标建筑。(摄影:布赫)


  四子王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四子王旗境内登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33处,其中,净州路故城遗址、砂井总管府故城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锡拉木伦庙、北魏抚冥镇故城遗址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查干哈萨图岩画、红格尔战役遗址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为了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四子王旗从建立文物档案、加强安全巡查、加大修缮力度等方面入手,先后在王爷府、锡拉木伦庙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完善了防雷系统、水系统、消防系统等,并对建筑结构、壁画文物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修复。此外,还对锡拉木伦庙实施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数字化赋能遗产保护,不仅减少了对原有文化遗产的损耗,还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023年,四子王旗博物馆改造升级项目的顺利完工,标志着四子王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迈上了新台阶。馆内现展出藏品1450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50多件,珍贵文物300多件,从新石器时代的动植物化石、石器、骨器,到唐宋元时期的青铜器、瓷器、玉器等,器形多样,题材丰富。在充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四子王旗还结合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等工作,充分挖掘其内涵价值。

  四子王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全旗现登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79项,其中蒙古族金银铜器制作技艺等自治区级项目3项,二人台爬山调、泥塑、俊旦糖酥饼制作技艺等盟市级项目26 项。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3名,盟市级传承人33名。此外,四子王旗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优势,开设“两个打造”“北疆文化”等专栏,持续推出《传承民族文化 让“非遗”活起来》《传承出新“塑”非遗》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主题的新闻报道20余篇。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农历正月十三,四子王旗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蒙古族传统服饰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孟根花作为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子部落蒙古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从15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做传统蒙古族服饰,几十年的孜孜不倦令她的手艺不断进步和创新,先后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三等奖、首届乌兰察布民间艺术作品展二等奖等奖项。孟根花也将她热爱的传统技艺教授给更多年轻人,让这一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的闫强,不仅传承了泥塑这一传统技艺,还将泥塑推广到了课堂中,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和“双减”政策同时落地。他说:“要让别人从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到文化的精髓,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如此,闫强还将传统技能和现代化钧瓷工艺相结合,成功复烧出断代800多年的钧瓷,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陶艺课程、兴趣班等。闫强对于传统技能的创新和发展,为四子王旗的教育教学发展、文化旅游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注入了强大文化动力。

  下一步,四子王旗将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水平,让历史文脉延续下去,让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