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乡约泉源 泗水寻芳​
来源:泗水文旅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4-04-03 | 790 次浏览 | 分享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乡约泉源 泗水寻芳”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介。近日,沐浴着早春阳光,记者慕名寻芳泗水,漫步乡野,享受非遗文化大餐。


山东儒陶产品出窑现场

走进山水田园

体验别样非遗

  出泗水城,南行8公里,沿山路蜿蜒而上,登高望远,一幅山水实景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驻足等闲谷艺术粮仓,遇到“90后”解说员程琳。她说自己很幸运,因为每天可以游走在这如画的山水间,为振兴家乡尽一份力。

  这片原野富有如此魅力,必须提到一位传奇式人物——等闲谷艺术粮仓创始人田彬。

  2013年春,田彬约三五好友投资改造了夹山头村的废弃粮库,取名“等闲谷艺术粮仓”,立志以文化艺术形式建设乡村。10年间,田彬团队深度参与规划建设了泗水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开创“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汇聚各方力量,建设了东仲都阅湖尚儒研学游基地。如今,龙湾书房、鲁班记忆木工坊、陶朱工坊、艺舍、方寸园等场所,串珠成链,被打造成一条研学线路。研学课程涵盖陶艺体验、木工制作、大自然教育、丛林穿越、绘画写生、扎染等。

  徜徉“山东手造”集市,让人流连忘返。“陶立方”“编天下”“文房阁”“等闲谷文创泗水民艺交流中心”4个手造创意玻璃房依次排列,格外耀眼,犹如一块强力磁石吸引游客参观。

  “陶立方”里,陈列着柘缸、儒陶、柴烧、黑陶、瓷器等产品。“编天下”里,竹、草、柳、苇等编织类手造产品琳琅满目。“文房阁”里,集结“山东手造”优选笔墨纸砚、印拓等文房产品。“等闲谷文创泗水民艺交流中心”里,摆放着本土企业、高等院校研发的在地性文创、农创、野创产品。

  群峰百鸟唱,湖畔彩霞飞。如今,等闲谷艺术特色小镇入选山东省特色小镇、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东仲都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


山东儒陶作品

聆听泉水叮咚

穿越千年时空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说的是泰山北麓的泉城济南。而泰山南麓的泗水,也有“泉乡”美名。

  从泗水城向东行25公里,即可抵达泉林泉群景区。双脚踏进景区大门,让人顿生惊叹——原来这里别有洞天啊!泉林泉群辐射面积达3公顷,区域内百泉正出、悬出、穴出,如星、如云。或流出于石窦间,或隐见于沙土内;或为平地,或为深潭。泉大者如虎口,小者如豆粒。波涛萦回,如流烟之作阵;涌腾吼叫,似翻雪之成堆。五步成溪,百步成河……

  正踏石游泉,忽听身后一位老者侃侃而谈泉水文化。这是泉林泉群“首席讲解员”吴春盈,正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进行导游讲解。

  近70岁的吴春盈是泉林村村民,自幼在泉边玩耍,喝泉水长大。他曾在泉边经营茶馆、照相馆,靠泉养家。后来,他成了泉林泉群景区讲解员,一讲就是30个年头。他常与到访的专家学者临泉而坐,促膝长谈,日子久了,他也成了半个专家。

  置身泉林,听吴春盈讲泉,恍若穿越千年时空。

  这亘古的清幽、秀美,曾惹得孔老夫子杖履而来,对着浩浩汤汤之流水留下了千年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此,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纷至沓来,吟诗作赋,感时抒怀。

  你看,在那观泉亭旁,矗立着一块“子在川上处”诗碑。诗文为乾隆皇帝御笔,写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诗文曰:绰楔伊谁勒屿巅,四围乔木俯临泉……从今横尾一拳石,来往何妨著寸田。

  泗水泉林泉群小有名气,除了因其泉文化备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外,还因泉林泉群是泗河源头。“圣人门前水倒流”指的就是泗河。

  “泗水文章流紫水,尼山木铎振荆山。”数千年来,泗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奔腾不息的气势,纳贤聚圣,孕育了无数光前裕后的先哲名士、英雄豪杰。

  吴春盈既熟知泉林泉群文化,又知晓泉林非遗产品,每遇游客询问,他总是如数家珍:“谭家酱鸡,泉林御蛋,泉林蜗牛,泉林滑丸子……”


泉林泉群景区一角

听石头唱歌

嗅陶泥之香

  “泗水的石头会唱歌?”游客问。

  “当然。”李贺群答。

  李贺群是金庄镇“大正玄黄浮石馆”馆主,他说石头会唱歌是有道理的。这种石头就是泗水南部山区出产的天然岩石——泗水砭石。在展馆一角,立一石磬,以锤击之,发出悦耳之声,沁人心脾。

  偌大的展馆里,陈列着各种形态的砭石。有刮痧板、手链、梳子等保健类的,有茶壶、茶碗等养生类的,也有砚台、笔杆、印章等文房用品类的……李贺群用10年时间,把泗水砭石开发到了极致。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泗水砭石打造成泗水的一张文化名片。”李贺群信心满怀地说。砭石产品一般要经过选材、去皮、雕刻、研磨等十几道工序精制而成。为增加砭石附加值,李贺群将非遗文化融入砭石产品中。孔子行教图、仲子负米图、论语、十二生肖图……砭石上的图案千姿百态,精雕细琢,集文化与艺术于一身。

  砭石是泗水独有的稀缺矿产资源。从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扁鹊见齐桓公、扁鹊救治虢国太子的历史典故,说明了泗水砭石的具体应用;孔子击磬养生,也说明了泗水砭石用来养生由来已久。

  近年来,泗水砭石产业链条延伸集聚,带动上下游企业60余家,研发砭石产品数百种,主要用于医疗、保健、养生及饰品、礼品等。2022年,泗水砭石与柘沟土陶同时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

  柘沟土陶是“山东手造”,也是泗水独特的非遗产品。

  从泗水城向西北出发,跨过泗河直抵柘沟镇。柘沟是千年古镇,陶土储量达13亿立方米,自古以制陶闻名,被誉为“土陶之乡”,是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衍生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柘沟匠人制作的“柘沟大缸”走俏长江南北。进入新时代,柘沟陶制品历经了多次兴衰。目前,柘沟土陶产业链条涉及企业32家,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

  胜日寻芳泗水滨,实在是不虚此行。一路走下来,记者生出无限感慨: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就该这样好好保护、好好传承,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儿,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