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百里杜鹃管理区:党建赋能助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
来源:百里杜鹃文旅微信公众号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5-02-17 | 27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百里杜鹃聚焦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按照“规划编制创一流、管理服务创一流、业态发展创一流、宣传推介创一流”的工作指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组织联动、品牌创建、集体助力、文旅融合”发力,把“绿水青山”打造成为百里杜鹃的核心“大品牌”和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百里杜鹃管理区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美县域”。



组织联动 把牢党建引领“定盘星”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举全区之力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一是书记领航,提升发展向心力。制发《百里杜鹃管理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24年工作方案》及配套方案,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规划衔接、招商引资、争资争项、项目推动和人才保障、资金保障6个专班,统一安排部署、统一重大决策,确保按期完成“三步走”的目标任务。二是堡垒建强,发挥组织凝聚力。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党委+乡(街道、管理区)党(工)委+村(社区)党支部”的三级联动体系,深化党建共商、资源共享、事务共管、难题共解,助力全区旅游行业和谐发展。以旅游发展为中心轴,推动旅游、市场监管、公安、卫生等部门纵向协调、横向融通,凝聚组织合力。发动旅游领域党员牵头成立酒店(民宿)协会,成功打造石牛、水口等酒店(民宿)集群发展旅游小镇,实现党委有号召、行业有响应、协会有行动。三是人才提质,激发一线战斗力。立足旅游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各领域优秀人才向旅游产业集聚,将旅游发展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内容,开发精品课程3门。搭建“杜鹃旅培”培训平台,定期开展系统培训,累计开展培训26期3500余人次。创新旅游人才“培训+竞赛”培养模式,设立“杜鹃旅匠”荣誉称号,举办首届“杜鹃旅匠”技能竞赛暨首届讲解员大赛,储备优秀讲解人才71名。



品牌创建 擦亮旅游服务“金名片”

  深入推进“红色堡垒·一呼百应”党建品牌创建,加强旅游服务示范引领,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一是建立“先锋驿站”。在核心景区建成“党员志愿服务驿站”6个,从区直机关单位干部中抽选69名预备党员、发展对象以及积极分子编组分工入驻驿站,设立“党员示范岗”12个,共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歇脚休息、饮用热水、免费服务、行李存放、应急药品等“6+X”服务15万余人次,实现服务水平和游客满意度“双提升”。二是打造“游客之家”。探索“游客之家”评选机制,在旅游服务咨询点、酒店(民宿)、餐饮、旅游购物店等当中评选一批服务设施设备齐全、环境整洁美观、服务质量好的一线服务场所授予“游客之家”称号并挂牌,成功创建“最美小院”13个、“游客之家”79个,提升全区旅游服务质量。三是创新“红色物业”。以“候鸟式”避暑小区为试点,采取“党支部+公司+业主”模式,建设候鸟人才、红石榴和网格服务等工作站,设立流动党员之家和“红色议事厅”,推动形成物业与旅居业主“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格局,为3200余避暑旅居户业主提供精准服务,办理实事185件。


党员志愿服务驿站

集体助力 激活旅游要素“新引擎”

  以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为载体发展服务产业,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与品质提升,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一是推动文化活动常态化。搭建“旅游建盟”“红色议事厅”等议事平台汇聚民智,组建文艺队伍70余支,编排民族舞蹈、广场舞等节目100余个,为游客提供更多看点、玩点、乐点。创新文旅活动形式,在城市社区持续打造“天天篝火·夜夜狂欢”夜游夜娱品牌,开展“长桌宴”“篝火晚会”“团圆节”民俗节庆活动,推动游客变住客、变演员、变宣传员,实现游客满意和旅游盈利“双赢”。二是撬动旅游产品特色化。深入挖掘地方农特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发展了民族服饰、手工制茶、古法酿酒等实体经济,围绕天麻、冬荪、中药材等农特产开发具旅游商品47种120余款。依托国有企业“乡创中心”展销平台,探索“支部书记推介官”评选机制,12名村党组织书记在旅游热季开展推介活动,引导村集体和农户融入全区旅游产业体系。三是带动民宿产业规模化。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引导农户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园变景园,今年新增住宿业87家、床位1988张,全区住宿业达737家、床位1.65万张。成立“民宿旅游联盟”,规范景区周边民宿经营管理,推动民宿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



文旅融合 点燃业态发展“助推器”

  整合红色资源、民族风俗、体育文化等资源优势,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一是用活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开发黄家坝阻击战战斗遗址(红军广场)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精品路线。连续两年花季期间在红军广场开展“花海祭英烈”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为游客讲解750余场次。举办“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培训班,开发党性教育精品课程,现场微课堂教学,近1000名党员干部从全国各地前来接受党性教育。二是挖掘民族文化。聚焦杜鹃花文化IP,按照“季度有品牌活动、月月有大型活动、周周有特色活动、天天有精彩活动”模式,统筹举办祭花神非遗展示、火把节系列等文旅活动70余项。开发特色研学路线,设置红色教育、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等5类56门研学课程,吸引省内外8000余人次来开展研学活动,带动乡村旅游“火出圈”。三是发展体育文化。坚持以“办好赛事提效”为抓手,以百里杜鹃文化资源为载体,持续探索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打造民族团结生态跑、“花山论剑”搏击公开赛等具有百里杜鹃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将景区景点与体育运动“串珠成链”,将“跑客”变为“游客”,将赛事形成的“流量”变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