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作为历史上滇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200余年来各民族的传承弘扬和创造创新,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建水县共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93项。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有极具魅力的非遗歌舞,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光芒,承载着建水人民千百年的情感与记忆。
汉族祭孔乐舞、彝族烟盒舞和彝族鼓舞及唢锣舞、哈尼铓鼓舞、建水小调、彝族花灯和沙莜腔等等,汇集成建水广阔无边的民族歌舞心海。
汉族祭孔乐舞
汉族祭孔乐舞是清乾隆年间曾任左副都御使的建水进士傅为詝完整带回家乡的宫廷乐舞。他曾多次陪皇帝参加泰山封禅大典,对豪华的宫廷乐舞的宏大气势印象深刻。
难能可贵的是他独具慧眼,对乐舞的教化作用具有深刻的认识。除为家乡购买大量图书典籍外,他还摹写乐谱,学习礼乐,将宫廷祭孔乐舞完整引入建水,与建水洞经音乐完美合璧,在建水文庙实现了完整演绎,使建水至今传承宏扬着这一充满豪华庄严宫廷气势的祭孔乐舞,成为建水传统礼教的活的灵魂,数百年后的今天,建水古城仍然保持着家弦户诵的优良传统。
彝族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是滇南彝族的代表性舞蹈,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特色舞蹈。有独特的四弦伴奏曲调,复杂多变的舞姿多达108套,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其所使用的烟盒,号称“世界上最小的鼓”,其音色响亮,节奏明快。民间讲“听见四弦响,心慌脚杆痒”,充分表明了滇南各族人民对烟盒舞的由衷喜爱。
唢锣舞
唢锣舞则是建水官厅纳楼土司地区彝族群众喜爱的舞蹈,在战争动员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均不可少。其伴奏曲调多达上百个,尤其舞蹈伴奏中使用的彝族过山号,声闻数里,其排山倒海之势,威风八面,震撼人心。
哈尼族铓鼓舞
哈尼族铓鼓舞是建水哈尼族的代表性舞蹈。具有古朴、精悍、勇猛的原始部落舞蹈特征,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牛皮鼓,声音雄浑有力,撼天动地,所以铓鼓舞又称“哈尼战舞”,至今传承在红河两岸哈尼山寨。铓鼓舞作为建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高规格演出和重大赛事,多次荣获国家级文艺大奖。
沙莜腔
沙莜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腔之一。沙莜是建水人民对红薯的称呼。相传自明代万历年间在朝廷为官的建水进士包见捷嘱咐徐光启首次将红薯种子引种到建水以来,建水就成为最适合种植沙莜的地区之一,沙莜成为建水的代表性特产,在饥荒时代养活了无数人。1958年全国红薯种植技术推广现场会在建水召开,建水县作了《建水县栽种红薯经验》交流,使建水红薯名声大振。
滇南民谚曰:好个临安府,沙莜当晌午;肚子吃得胀鼓鼓,手中还捏两大股。充分表明沙莜跟建水人民生活中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被上升到音乐创作中,建水彝族人民将自己无比喜爱的独创音乐称为“沙莜腔”,成为滇南彝族“四大腔”之一。在滇南地区,彝族“四大腔”是王者般的存在,民间有“沙莜拌海菜,四腔摆啰卖,五山腔在外”的形象说法。建水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行走在古城街头巷尾,你就是置身于一场音乐的盛宴。离开了建水,依然令你回味无穷。
建水小调
建水小调是建水非遗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建水各族人民喜爱,城乡各地各族人民都爱唱。这是一种植根建水本土的彝汉文化交融的鲜活艺术。其曲调为彝调,唱词则为汉语,反映的内容基本包括社会百态。
尤其重要的是其中有大量反映滇南“走厂”创富运动的内容。滇南“走厂”就是到个旧去开矿谋生的活动,恰如美国西进时期的“淘金热”活动。滇南“走厂”是与中国“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一样的持续上千年的波澜壮阔的民间创富运动,是一种中国边疆民间创造的特色经济发展方式。
建水小调以歌曲形式,描绘了走厂人的艰辛和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建水人民对财富的驾驭理念,也正是因为滇南“走厂”,才为建水注入源源不断的财富,创造了“金临安”的历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