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一座年轻而又底蕴绵长的城市。早在四千余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先民便已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河西走廊的璀璨明珠。今日,让我们溯洄历史长河,一同探寻散落在这座城市里的非遗瑰宝。
节子舞
节子舞于2007年4月被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7年5月被金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6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节子舞在表演队形上主要有二龙戏珠、虎抱头、车轱辘、韩信点兵、白马分鬃等形式,还有一字长蛇阵、巧打四门、五行阵、八门金锁阵、十排阵、群星聚会等变幻莫测的精妙阵法。无论是动作本身还是表演形式,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表演时,似有武术之人击剑舞棍之势,气势震天,热闹异常。
皮影戏
皮影戏在项目类别中属于传统戏剧,主要流传于永昌县朱王堡、水源两镇。2011年3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朱王堡和水源两镇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深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影响。皮影戏、木偶戏、曲子戏、贤孝、花儿等民间文艺在清朝初期就在该地区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以前,有过五个皮影戏班子,曾在永昌、武威、民勤、张掖、山丹、内蒙古等地流动演出。
制陶
当地制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2010年7月被列入金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陶主要以红山窑为代表,据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红山窑的制陶业有陶窑50余孔,陶器年产量10余万件,除供应当地市场外,大部分产品还销往邻近的张掖、武威等地。民国时期,红山窑流传着“红山窑,地方小,三座铺子五座窑”的顺口溜;解放后,红山窑的白窑主要烧制以缸、盆、坛、罐为主的日常生活用品。
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礼馍、花糕,是西北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艺术性很高的民间文化。
面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是金昌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承载着先辈们的美好祈愿,穿越千年的时光,来到世人面前。
当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活力的马拉松盛会相遇碰撞,我们见证的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是一座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蓬勃文化自信。这种独特的文化交融,既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又为体育赛事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城市在守护传统与拥抱创新之间的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