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朔风劲吹,萧瑟之气充塞,木叶摇落飘零。然而在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图布其嘎查,一个草原深处的寻常村落,却另有一番光景:妇女们齐聚刺绣车间,飞针走线,有说有笑;多彩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的文明评选活动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干群合力,人机联动的环境整治活动井然有序,有模有样。近年来,科右中旗哈图布其嘎查通过传承蒙古族刺绣文化、搭建嘎查文艺活动平台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逐步探索出“哈图布其模式”的乡村振兴文化密码。
传文化增收入 绣出美好生活
以前的哈图布其嘎查,“猫冬无事干、喝酒打麻将”是司空见惯的情景,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尤其是妇女,从一根小小的绣花针里找着了新的生财之道和生活乐趣。近年来,哈图布其嘎查积极传承蒙古族刺绣文化,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打造蒙古族刺绣产业村,通过定期举办村级刺绣培训班,积极组织妇女参加旗、苏木镇两级刺绣培训班,宣传动员嘎查妇女利用闲暇时间从事订单刺绣,增加家庭收入,丰富文化生活。
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哈图布其嘎查在村部建起了80平米的“村民刺绣车间”,引导妇女农闲不闲,拿起绣花针;并采取“旗级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下订单、免费供原料、绣工接订单、计件算收入”的模式,妇女们不需要投资本钱,只要投入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就能用双手耕耘技能、获得收益。平日里,绣娘们围坐在一起,在嘎查刺绣老师的指导下,讨论针脚、颜色,共同为创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着。
如今哈图布其嘎查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刺绣产业村,“绣娘”已发展到90余名,年收入最高的可达5万元以上。蒙古族刺绣,不仅“绣”出了哈图布其嘎查近百名“技能型妇女”的美好生活,更是走出了一条传承民族文化,拉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搭台子搞活动 树立文明乡风
走进哈图布其嘎查村部,会议室、办公室、文明奖励超市、草原书屋、便民服务大厅、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活动室内,电影放映机、投影仪、音响、乐器琳琅满目。新建的4500平方米文体广场也为村部增色不少。由中宣部项目资金建成的嘎查文明传习小舞台上,前来唱歌的、跳舞的、拉四胡的村民络绎不绝。“现在姐妹们跳广场舞劲头可足了,隔三岔五地过来,冬天在活动室跳,暖身又暖心,以后我们要像其他嘎查一样办晚会,出去参加比赛!”广场舞的领队杜吉雅一边熟练地调着音响,一边说。
近年来,哈图布其嘎查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一手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和农牧民素质提升。落实中宣部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成嘎查小戏台,组织开展文艺演出、集中观影、篮球友谊赛、读书交流会等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供给。此外,嘎查第一书记精心组织发动群众成立“一规四会”,建立“文明奖励超市”,评选“十佳文明户”“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户”等典型模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感染、受教化,村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升。(周新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