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非遗长乐】跃动于指尖上的技艺,编织出幸福与传承
来源:云游长乐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2-05-16 | 1620 次浏览 | 分享到: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航喜箩起源于明代中期、竹编与漆器工艺结合创制的竹编食盒,当时官宦及贵族人家用于盛放食物及零食,经过几百年使用优化形成现在形式,是祖先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大智慧。



因“箩”与本地话“老”谐音

为白头偕老

长长久久之意且喜箩颜色红火喜庆

形状圆满和谐

是吉祥的婚庆文化

故在子女成婚时

父母必置一副喜箩

内放筷子、尺子、剪、针线送予子女

寄托长辈对新人幸福婚姻美好的祝福




  雍正年间,满族入驻长乐琴江村,当地人称之为旗人,在长期与本地汉人生活交流中,旗人对喜箩使用及蕴含的文化甚是喜爱与认同,当时一位满人将军向当地艺人定制编有八旗图徽及满族图腾图案(本地人称为旗花)的喜箩供其使用。



  吴航喜箩具有三种功能:是传统的婚嫁、民俗用品;置于案头是特色工艺品;盛放糖点、水果、零食等,是极好的实用容器。



  喜箩制作工序繁杂从上山挑竹、砍竹、破竹、刮丝、编织、装制、捆边、串丝,上漆等二十几道复杂工序及多年熟练的技艺。制成喜箩嵌入中国喜庆文字福、禄、寿、喜等及传统图案。独特体现福建福州乃至中华民族特有的识别符号。

制 作 工 序












喜萝颜色红艳

形状又很圆满

祝愿了生活圆满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早期制作的喜萝都是简单的竹条编织,图案也较为简单,通过多年来传承改进,在对喜萝的上色,并画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图案让喜萝更具有喜庆祝福的寓意,展现了福州乃至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编辑:浩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