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以来,县文体旅游广电局聚焦门源建设“一个高地”、创造“三个更加”目标任务,立足主责主业,紧扣“文化惠民、旅游富民、体育健民、广电便民”四项举措,做实做细“行业+”文章,充分发挥文体旅游广电事业辐射带动作用,为助推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文化惠民,春风化雨润民生。以老百姓看得到、听得见、享受到的文化惠民政策和措施,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活水”滋润群众心田。一是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扎实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了文化图书工作多层级总分馆平台、总分馆大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公共数字借阅机、互联网开放式数字化资源及图书阅读系统、人流量统计系统等,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二是突出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的终极目标,每年有计划的指导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参与全县各类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当文化主角、唱文化大戏,创新举办了门源县首届春晚,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三是持续开展“接地气”“贴民心”的“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紧扣喜迎党的二十大这一主题,将党的建设、乡村振兴、抗震救灾、防汛抗疫等内容融入文艺创作,组织花海艺术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艺巡演活动,发挥文化引领文明风尚的作用,补齐乡村“精神短板”。今年以来,共开展“四下乡”“送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等各类演出70余场次。
旅游富民,助力转型促经济。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把生态旅游作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增收。一是以生态旅游为抓手,科学谋划各项节庆活动,制定《门源县2022年油菜花文化旅游系列活方案》,创新举办第二届“金色花海帆正扬”交响音乐会暨《高原的油菜花》新歌发布会等特色活动,擦亮“金色门源”旅游品牌。二是深挖核心产品,着力将A级景区与乡村旅游线路进行串联,推出北部银盆金花田园之旅、西部雪山草原风情之旅、东部浩门河生态体验走廊之旅等精品旅游路线,构建“全时间、全时空、全手段、全行业”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三是积极推进达隆村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依托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培育产业发展后劲,带动群众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今年1-7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83.8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553.9万元。
体育健民,共同参与提素质。不断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逐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一是坚持“建好全民健身工程、办成体育惠民实事”的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争取600万元装修资金用于完善全民健身中心场馆内部装修、50万元资金建设笼式民俗足球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二是为满足群众文体生活多元化需求,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群众喜爱的锅庄舞、篮球等项目进行免费指导。同时,积极倡导全民健身理念,举办了环城长跑、岗什卡迎新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0周年太极拳、广场舞、锅庄舞、体操展演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三是为2个村、1个社区、4所寺院重新配置了7套休闲健身路径,并对损坏的体育设施进行维修升级,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健身环境。
广电便民,全面覆盖传声音。以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广电服务全覆盖等便民服务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群众需求与服务无缝对接。一是全县109个行政村、7个社区、2场、工业园区等119个点和95个室内终端的应急广播,每天固定三个时段,以央广新闻联播、门源新闻、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疫情防控、地震逃生、防汛知识及各类灾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播报,有效保障了我县广大群众收看电视听广播的权益。二是在近期疫情防控、防汛工作等重要事件和重点时段中,应急广播小喇叭更是发挥了对外宣传大作用,将各项政策和各级声音及时传递到田间地头、老百姓耳边,确保了常态化和应急状态下党和政府的声音不中断,服务不停歇。截至8月份,门源县应急广播共播发各类宣传信息6460条次,累计播出时长1715小时。
编辑:浩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