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阿拉善右旗|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脉“传下去”
来源:巴丹吉林旅游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2-09-05 | 1628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物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阿右旗拥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6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245点(段),盟、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9处。馆藏文物4366件(套),其中国家二级文物90件套、三级文物28件(套)。近年来,阿右旗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以传承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为目标,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阿右旗文物保护中心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抓普查,让红色记忆“热起来”。多年来,阿右旗扎实开展文物普查,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内蒙古秦汉长城资源专项调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博物馆免费开放等各项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积极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可移动文物普查和早期长城资源专项调查工作,全旗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67处,其中:古遗址376处、古墓葬99处,古建筑6处、石窟寺及石刻8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5处,已完成全部录入数据库。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电子档案567套,录入文字50余万、数据6300余组,整理照片16897张、影视资料1560多分钟,填写手工档案500余份,整理采集文物标本315袋3460余件。绘制、截取录入相关图纸1100余幅张。绘制了“阿拉善右旗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阿拉善右旗长城资源分布图”“阿拉善右旗岩画分布图”。完成了曼德拉山岩画群、夏日玛岩画群、苏亥赛岩画群等13处重点岩画群的定位、测量、拍照工作,建立健全了博物馆藏品电子档案和文本资料,实现了文物普查资料、馆藏文物信息数字化管理。持续推动各景区功能提升,积极创建曼德拉山岩画3A级景区。



  抓安全,让文物管护“严起来”。阿右旗坚持将文物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的“五纳入”原则,通过完善制度,使文物工作有章可循。制定《阿拉善右旗岩石刻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岩画管理创新实行“身份证”管理方法,4234幅岩画拥有了编号、GPS定位等身份信息。出台《联合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机制》《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机制》等文件,把保护文物列为“村规民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任。对重点文物划定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98块,安放重点文物保护范围界标350块,“四有率”达100%。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安全防范,每逢节假日都要进行文物安全专项检查,不断完善博物馆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报警系统,及时消除隐患、堵塞漏洞,馆藏品库房安全设施达到了国家规范标准。在全旗7个苏木镇选聘“驼峰文物保护员”25名,形成了以旗文物管理部门为中心、苏木镇文化站为前沿、嘎查兼职保护员为补充、重点地段长期监控的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建立了文物安全巡查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公安、民族宗教等部门进行联合文物安全专项检查。成立了曼德拉山岩画保护管理站,在主要路口拉设了保护围栏。多年来,全旗未发生文物保护单位或馆藏文物丢失、损毁等案件,有效保证了全旗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



  抓创新,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近年来,阿右旗实施了阿拉善右旗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完成了巴丹吉林庙修缮项目和消防工程、曼德拉山岩画群安防工程和保护项目、三维数据管理及可视化系统建设项目。阿右旗博物馆探索“互联网+博物馆”新路径,通过数字化成果应用各种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展示手段,把博物馆以数字化方式表现出来。线上三维数字博物馆应用720°全景式数据采集制作开发,利用文物高清照片、三维模型、场景VR复原等方式,按1:1比例真实的把博物馆的场馆、文物以三维展示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使用手机端便可直接游览博物馆三维数字资源。博物馆三维数字化成果的展示与应用,使观众可以通过线上扫描二维码进入数字化展厅观看,也可以在博物馆线下体验文物数字化成果,这一举措将阿右旗博物馆线上与线下展览进一步深度融合,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补充与互动的良性闭环。这是阿右旗博物馆在后疫情时代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让展览更好看、文物“活”起来,更要“火”起来的又一次有力实践。同时,曼德拉山岩画群三维数据管理及可视化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可最大限度保存岩画原有的多种形态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岩画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



  抓宣传,让岩画名片“亮起来”。积极参与每年开展的“文物宣传月”“文物宣传周”活动,利用文物普查、巡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草原文化遗产日”等有利时机,采取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座谈、制作展板、印发宣传资料、播放法律条文、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出版发行了全国首部岩画诗集《诗意曼德拉》《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岩画精品集》《大漠遗珍—巴丹吉林岩画精粹》《追寻沙漠里的风—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文物研究》《草原文明的见证—阿拉善右旗篇》等学术研究专著,先后举办了曼德拉山首届国际岩画研讨会和首届巴丹吉林岩画国际论坛,挂牌成立了“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巴丹吉林岩画研究基地”。助力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举行“倾听历史的呼唤”曼德拉岩画艺术家采风活动、“诗意曼德拉”全国知名诗人采风活动等系列活动。持续加强学术研究工作,申请加入了中国岩画学会、内蒙古岩画协会、银川岩画联盟等岩画研究组织,1名专业人员被聘为内蒙古岩画协会副会长,成立了“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巴丹吉林岩画研究基地”,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研究信息平台。开辟了巴丹吉林镇至巴丹吉林庙、阿拉腾特布希庙、曼德拉山岩画三条旗内旅游线路,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等各界参观者40万余人次。



编辑:浩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