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2。
十年光阴荏苒,十年春华秋实。
这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充满挑战的十年,也是兴和县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的十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十年来,兴和县踏准时代节奏、把握发展脉搏,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一次次于“稳”“进”切换中闯关夺隘、奋勇争先,飞越时间的跨度,彰显兴和定力。
十年来,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十年来,兴和县委、政府尽心竭力,群策群力,那种担当作为,动真碰硬的工作作风让人们看到了“兴和力量”。
......
十年跨越赶超,兴和巨变!十年征途如虹,长风正劲!实力进位:兴和县成功入选“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内蒙古首个“百美村宿”示范项目落地兴和县,总有一些时间节点让人铭记。
2011年,兴和县被确定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精准扶贫以来全县共识别重点贫困村87个(含深度贫困村13个)。同时,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8亿元,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2亿元。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8亿元。
......
2020年,这一年,兴和县退出国贫旗县序列。
与此同时,兴和县把2020年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年”,全面排查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党的建设等8个领域重大风险。通过银行抵贷资产、“债转股”等措施,拖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账款42590.17万元全部化解完毕。
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5亿元。
时间的价值,历来珍贵;奋斗的征程,历历在目。纵观十年发展之路,兴和县犹如一匹“黑马”,一路“开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自治区园林县城”“自治区文明城市”......
生态绿色是兴和县最亮眼的底色。
十年来,兴和县自觉担负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走出了一条具有兴和特色的“保护生态,绿色发展”道路。目前,兴和县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63.32万亩增加到131.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2%提高到24.8%;草原面积由2000年的58.05万亩增长到149.66万亩,林草覆盖度由2000年的23%提高到现在的53%。
如果说,兴和县绿色生态建设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么,享誉全国的苏木山林场就是一张靓丽名片。仅苏木山20.5万亩森林资源,每年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2.67亿元。
与此同时,兴和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以及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发展、安全等各项工作,始终保持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定力不动摇,迎难而上不退缩,真抓实干不懈怠。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打头阵、挑重担、当主角、争一流、做示范等催人奋进;关注党政领导活动,对标对表、调度项目、县领导坐窗口等频见报端;聆听百姓心声,生活有保障、城乡焕新颜、老旧小区改造、家门口就业等盛满幸福感......
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0元。
2021年,兴和县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775元、13204元。
十年来,兴和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9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06倍。
“如何办好民生实事,为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生活,重在用真心、出实招。”
民生工程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兴和县大力推行民生事务管理中心建设,7个乡镇的民生事务管理中心投入运营。实施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59个,有效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60套、3.1万平米。
2013年,全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12亿元,同比增长25%。全年投资1.02亿元,实施了涉及8个乡镇6244人的整村推进工程,完成了涉及3个乡镇5680人的集中连片开发项目。
2013年,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明显,城镇新增就业1137人,农民转移就业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政各类社会保障人数达到7.4万人......2021年,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全年财政用于民生及社会事业支出累计达84.3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673人,年均转移劳动力就业3.2万人次,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安置政策有效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2.1万人。
十年来,兴和县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审批民办幼儿园20所,审批普惠民办幼儿园5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8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31%,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02%;十年来,从2012年二本上线率23%左右提高到2022年的54%左右。
兴和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人民为中心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发展答卷上,铺展的是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项项便民利民惠民新举措、新办法,一大批造福百姓的民生项目、民心工程,标注为民底色,折射为民初心,绘就幸福画卷,赢得群众点赞。
以百姓心为心、以群众事为事,这是发展的价值依归。深情回眸,时间的刻度里,书写了可圈可点的成绩,见证了可喜可贺的荣光,更承载着可信可期的未来。
与此同时,兴和县积极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突破210亿元,引进实施重大工业项目22项,已形成了石墨、碳素、膨润土、铁合金、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兴洁天然气项目运行良好,大唐万源50兆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50万千瓦风电项目获批,新兴产业占比达67%。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兴和县积极将“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项目审批平均办理时间由19.7天压缩到5.8天,群众满意率达到99%。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实行县级领导坐班制和包联项目责任制,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资。
农者,天下之大本也。
近年来,兴和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按照市场化方式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截至2021年,兴和县马铃薯、冷凉蔬菜、燕麦等杂粮杂豆实现集约化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39万亩、10万亩和39万亩。粮食产量实现“五连丰”,2021年更是达到2.8亿斤,创历史新高。新认证绿色、有机产品15个,新增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个,兴和小米、兴和荞麦、兴和燕麦粉、兴和胡麻油入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海丰、雄丰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
激流勇进,兴和县上下正以“只争朝夕”的干事劲头、“全面做强”的奋斗姿态、“奋勇争先”的豪情壮志,努力创造更大奇迹。
兴和很“行”,兴和县地处蒙晋冀三省区交界处,是京津冀、呼包鄂乌两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东距北京24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200公里,南往山西省大同市150公里,东南离张家口100公里,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高铁成就了兴和“近在北京”的地缘优势。
兴和之“行”,不止是时空上的定义,更是长于谋篇布局、抓在久久为功、推动常态长效的本领体现,可以说兴和是“携手乌大张、融入京津冀、连接俄蒙欧”的重要载体和“桥头堡”。
“红色引擎”引领发展。坚持党建引领、头雁领航,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一级带着一级干,“督帮一体”为企为民为基层。
“三色”激发活力。兴和县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以铺好“红色”,擦亮“黄色”,增添“绿色”为画卷,助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兴和县如矫健的蒙古马一样,胸怀凌云之志,脚踩厚实沃土,奋蹄疾跑,奔向更加宏阔灿烂的远方。
……
十年征程,兴和县步入新时代,实现新发展。
如今的兴和县,围绕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的全力打造“两园两区”的发展布局,科学统筹“四个加快”,着力实现“五个新突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巩固和谐稳定社会局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开启兴和县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如今的兴和县,城乡一体焕发新颜,人民安居两城,享蓝天碧水,观万家灯火,行康庄坦途。
如今的兴和县,全力打造面向首都的“大菜园”。立足兴和独特的区位、交通、土壤、水质、气候等优势,精准对接北京高端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冷凉蔬菜种植、加工、仓储和冷链物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发展订单种植,建设“中央厨房”,完善从田园到餐桌的绿色有机蔬菜全产业链条。
如今的兴和县,全力打造面向首都的“后花园”。立足兴和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依托苏木山、察尔湖、大青山、涝利海生态园、桃九花岭、七家营水库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和大南山革命老区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以卢家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为引领,合理布局特色小镇、花海驿站和自驾营地,加快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打造原生态京郊休闲旅游“打卡地”。
如今的兴和县,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京蒙协作,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风光氢能产业,以及新能源电池、高端陶瓷产业,建设光华京兴新材料产业园,打造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如今的兴和县,全力打造现代物流产业“承载区”。借助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口岸腹地一体化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综合物流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基础设施,优化产业项目布局,把园区发展成为面向中俄蒙、服务京津冀和呼包鄂乌的现代物流产业“承载区”。
如今的兴和县,严守耕地红线,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兴和县围绕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升级版,突出节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大力普及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农艺,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完善灌排体系、深化水权改革,着力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农业节水整体效应,抓实抓好各项工作,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底线。
......
走过泥泞,经历艰险,十年砥砺奋进,大地为琴路作弦,一路风雨一路歌。
如今的兴和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温故知新再出发,将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扛在肩头,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精彩蝶变。(作者:钟真君)
编辑: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