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阿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培根铸魂作用,把文化旅游作为宣传民族团结的主阵地,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依托“文旅融合+民族团结”模式,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在旅游发展中促进民族团结。一是以文旅产业为纽带,带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充分利用阿右旗毗邻河西走廊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拓宽区域合作空间,主动融入“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圈,促成阿拉善盟整体加入“河西五市旅游联盟”,与周边市县组建“永阿肃金山”旅游联盟,并签署了《巴丹吉林宣言》,通过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全旗共接待各类游客669.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97亿元,与“十二五”相比分别增长236.1%和295.6%。2022年,根据十二届旗委提出的全力打造“三中心”建设总体要求,以打造“沙漠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为抓手,全面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将阿右旗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切实加大“中国最美沙漠·巴丹吉林”品牌打造和宣传力度,促进各民族在旅游发展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二是以旅游公司为阵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标杆。坚持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农牧民转产就业、致富增收为主线,指导巴丹吉林旅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地方龙头企业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积极作用。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将阿右旗独特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沙漠文化有机融合,成功打造最美西部自驾游、西北民族风情游、沙漠探险游等9条省际精品旅游线路和3条盟内小环线,并将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烤全羊、羊背子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美食融入旅游项目,促进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尊重民风民俗,注重用户体验,在沙漠自驾中安排了骑马、乘驼、星空夜话、蒙古包民宿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带动各族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在促进创业增收中,累计带动3000多各族群众转产就业,其中,巴丹吉林嘎查农牧民年人均增收达2万元,13户“牧家游”每户每年收益达6万元;为4个嘎查集体经济每年创收超过5万元。同时,注重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和当地农牧民就业率,现有旅游从业人员中,转产就业农牧民占70%,少数民族占30%。三是以节庆活动为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交流。坚持以“5.19”中国旅游日、沙漠珠峰大会、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暨那达慕大会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作为载体并连续举办了17届,每年举办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开幕式,活动期间为各族游客演绎骑马、摔跤、射箭蒙古族“男儿三艺”体育项目、阿拉善赛驼,以及精品节目展演、传统戏曲、长调奈尔等文化活动,构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2021年成功引进越野e族英雄会,并将巴丹吉林确定为英雄会常态化举办地,将现代汽车文化与地区文化、骆驼文化、奇石文化、沙漠文化等相融合,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深度交流交融。
在艺术创作中展现民族团结。乌兰牧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信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赓续红色血脉,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出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的优秀文艺作品。近三年来,共完成文艺创作69部,累计下基层演出523场次,举办承办各类民族团结主题演出10 场(次),发放宣传民族理论及法律法规宣传资料2万余份。阿右旗乌兰牧骑党支部荣获2021年最强党支”、全盟优秀党支部。今年,乌兰牧骑紧紧围绕“两个打造”,开展了“学创演”的专题活动,创作文艺作品6部,原创作品开展惠民演出10场。复排近年优秀作品3部,女群舞《驼乡女人》、汉语小品《边眼》、长调《金色圣山》入选全区乌兰牧骑原创经典作品传承工程,汉语小品《边眼》参加全区第二届“国家安全在身边”乌兰牧骑优秀节目展示录制。
在文化传承中巩固民族团结。一是传承非遗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累计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自治区级11项、盟级2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21人、盟级87人,并已建立了完备的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构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每年组织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博物馆日”等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进行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演出马头琴音乐、陶布秀尔弹唱、书画展览等群众文化,利用沙漠文化旅游节举办蒙古族颂词、达楞吐如诗歌、乌乐木吉布音长调、沙嘎作品暨游艺等传统文化比赛活动,做到传承、保护、发展并重。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曼德拉山岩画群在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变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讲好岩画群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全面启动《远古的呼唤——曼德拉》歌舞剧,组织申报德拉山岩画3A 级景区,现已申报自治区审核。二是打造示范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旗博物馆设计了民族团结展厅,所有展陈展板均采用蒙汉双语标注,同时设立了民族团结和谐家园展区,配备蒙汉双语讲解员,展厅以历史民族文化展厅为切入点,通过对本地区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节庆、游艺和竞技活动的展示,以及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的介绍,让参观者全面了解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承,充分彰显了阿右旗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旗博物馆现在藏品4322件,于2016年被评为全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9年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近三年来,累计接待各族游客8.7万人,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临时展览6场(次)。三是应用现代传媒,宣传民族团结靓丽名片。充分利用阿右旗旅游云工作室、壮美巴丹手机APP政务媒体及快手、抖音等新型媒体,积极开展非遗技艺展示、民族英雄事迹、民族团结文艺作品等线上直播、转播活动,打造线上意识形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共发布各类旅游信息326条,制作短视频作品21部,点击量达到29万次。
(阿右旗文旅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