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
包头面塑非遗传承人邢茹的工作室,在新东达沟村的北侧东达山艺术区里。旧的村子里老房子旧址还在。
当年,邢茹的先祖们从山西沿着杀虎口一路向北,来到这里,他们是走西口大军中的一支。他们带来了《走西口》凄婉的民歌,也带来了对面食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的制作技艺。
在农牧交叠的大青山沟里,在黄河滔声中,邢茹和她的祖辈们一同传承并创新了新的面塑作品,并称之为“面圐圙”。
“圐圙”是带有围墙的院子的意思。
他们制作的面圈就像一个圈住幸福、美好愿望的院子,所以叫它“圐圙”。
马上就要进入数九腊月,邢茹已经开始准备年货,过了小年开始陆陆续续蒸馒头、豆包、花馍,腊月二十八蒸完,大年三十摆枣山、贴春联、挂灯笼。
在我们拍摄期间,她的电话时不时响起来,都是那些小孩子12岁生日“圆锁”要定面圈的。“圆锁”与“弱冠”、“及笄”相似,是与“过百岁”、结婚同等重要和隆重的大事。
在我们还原走西口场景的外景地,邢茹走进了祖先当年挎着篮子、一步一回头的过去,她在那弯弯的羊肠小道上,扶着一棵孤独的榆树流下了眼泪。
面塑有着中国传统的审美体系和制作技艺,为此,在北京宋庄生活多年、有着良好艺术修养的邢茹还专门写了一本书《面塑》,不久前在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书里,她把自己的心得、老一辈的传授与她在山西陕西一带的调查融合进去,尝试给这种非遗产品一个梳理。
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面塑作品,用鲜活造型、鲜艳色彩和繁多的意义,叙说着黄河上游与中游人民的血脉相连的文化理解,是母亲河上盛开的地域之花。
编辑: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