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激情燃烧;奋进鄂托克前旗,热血奔腾。在鄂托克前旗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上,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王震井纪念园、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等等,一张张红色名片绘就了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以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区”为目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唤醒红色记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的同时,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真正做到了红色文化传承区有“说头”、有“看头”,游客能“点头”、百姓有“赚头”,红色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良性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点燃红色引擎,走出一条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用好红色资源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干部的高等学府……馆内陈设分为神圣使命、如歌岁月、革命熔炉、战火青春、光照千秋五大部分,分别呈现了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的成立背景、办学历程、研究实践、办学成就、学员风采,下面请跟随我一起去参观。”在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讲解员正在向前来研学的团队介绍馆内的内容。
一页页泛黄的文件,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照片,以及饱含红色回忆的革命文物,引领着人们穿越时空,追寻历史足迹。2018年以来,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鄂托克前旗因地制宜,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前来参加研学的团队逐渐增多,大家通过聆听、观看和体验式教学,进一步接受党性洗礼。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活”起来?鄂托克前旗给出了强有力的答案。
鄂托克前旗红色资源丰富,这里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辟的新苏区,是陕甘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是党在内蒙古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基地,是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绥蒙西部革命的大本营和政治指导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试验区和示范区,是支持大西南、大西北民族地区解放运动的干部输出基地……红色文化已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光辉的红色足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鄂托克前旗委书记、二级巡视员王羽强多次强调,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把红色资源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要坚持与时俱进、把准时代脉搏,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展现近年来我旗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成就,展示鄂前旗形象气质。要加强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整合全旗红色资源,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设计研学和参观线路,切实把红色教育、研学产业做精做优。
一座座记录历史的革命旧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一条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鄂托克前旗红色资源因保护、利用而生动鲜活,让革命精神因传承、弘扬而历久弥新。
激活红色文化 让红色旅游“火”起来
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是红色旅游的“根”和“魂”。近年来,鄂托克前旗通过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蒙陕宁红色旅游精品环线”等旅游线路十余条,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红色旅游带动全域崛起的发展格局。并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向农村牧区产业基地延伸,打造了红色教育拓展训练基地、苏坝海子“一锅饭”、糜地梁鄂尔多斯婚礼体验基地、草原情歌牧家乐、巴彦希泊日嘎查希泊尔驿站等红色研学点和研学户,逐步建立起拓展基地、研学项目、网上展厅、主题剧场等红色平台,辐射带动1000多户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
作为红色旅游发展探索者,鄂托克前旗深推业态融合,正加速推进城川寨子民俗村和红色影视基地等红色项目,全面提升大沙头、上海庙欢乐大草原、水洞沟(北区)等现有景区品质;敖镇通用机场通航,为红色旅游开辟了空中跑道;贯通了3条连接红色旅游节点的等级公路;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基础配套建设;建成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系统、“i前旗”移动终端,为产业集群插上“智慧”翅膀,实践出一条富有自主特色的“红色+”模式发展的创新之路。
如今,一个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红色旅游矩阵崛起于中国西北大地,追随者、信仰者,接踵而至。红色旅游,一个永不褪色的朝阳产业,正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新兴的产业活力和无限的牵引动力,成为鄂托克前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发展红色产业 让红色致富“强”起来
在这些红色景点里,“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吃一餐红军饭、听一堂革命历史课”已成为不少人既休闲又“修心”的旅游方式。在离红色培训基地不远处的大沟湾村,村民刘接正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忙碌着,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一直种地,孩子们要上学,家里还要日常开销,每年挣的根本不够花。现在依靠着红色培训基地,开了农家乐,日子比以前红火多了。”
如何让丰富的红色资源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鄂托克前旗从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破题,强化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构建起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核心、“红+绿”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为革命老区的农牧民悄然开启了致富之门。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依托其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红绿”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将红色文化元素注入生态农业,用红色文化吸引人,用绿色资源留住人,打造一条集红色教育、生态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旅游富民特色之路,并不断完善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绿色产业发展基础,促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效应不断激发,为依托绿色产业,延伸红色链条奠定坚实产业基础,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引导农牧民种植辣椒、西瓜等经济作物,而城川辣椒也以其优良的品质闻名全国。辣椒、西瓜等特色农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地区,红色和绿色的叠加让鄂托克前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张张红色名片将鄂前旗的红色资源变现,红色旅游拉动下的旅游业,已成为鄂前旗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牧民增收新的动力点。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围绕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培育红色研学新亮点。以现场教学、现场观摩和现场实践体验为核心,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鄂前旗当地民族特色、农耕特色、传统特色和红色内涵的教育点和体验户,不断丰富红色研学菜单,放大红色效应,打响红色品牌,传承红色精神,把红色文化传承区建设的更加完善,全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多元。
如今,在以“红色文化”为引擎,以“绿色生态”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红色旅游、文化传承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的背景下,鄂托克前旗将砥砺奋进再出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全面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再提升、再发展,让鄂托克前旗这张独特的“红色名片”熠熠生辉。(图文:白亚梅)
编辑: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