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太行麓,封侯设郡官百出。多年来,大阳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载誉满满,是著名的煤铁之乡、礼乐之乡、仕官之乡,被誉为“九州针都”、“三晋一镇”和“中国古城镇活化石”,是一座“活着的古镇”。
岁月是值得怀念的、留恋的,而一个古镇的岁月更值得去追寻。
大阳现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面塑、剪纸等技艺流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而馔面又让人们感受到大阳人朴实中隐含着的精致。加之当地冶铁、制针等行业的兴盛发达,一些当时人们赖以为生的高超技艺在当下自然也成为被追忆怀念的对象,如手工制针、坩埚冶铁等。如此丰富的元素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今日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大阳古镇景区,便可寻找到这些非遗的印记,文旅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1、手工制针
大阳传统制针土法距今已有逾五百年的历史,至明清时最盛,大阳钢针行销海内,占据长江以北的市场。镇内依靠制针一门技艺以终一生者比比皆是,大阳也因此享有“九州针都”的美名。大阳手工制针因其独特的工艺以及重要的历史价值于2007年被申报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大阳古镇景区内,一家以手工制针为主营的店铺——李记针店,店铺整体面积不大,摆放着形形色色的手工制针,一枚小小的钢针,看起来比较简单,却需要72道工序,所以叫“铁杵磨成针”,大阳钢针的针孔是圆的,和现在的机制针比较起来,大阳钢针穿针引线非常方便。
千年民俗传承的背后是匠人精神,来到店里一定要听一听李连五老掌柜传唱的趣味横生、独具地方特色的《卖针歌》。
2、大阳馔面
大阳馔面作为一道大阳独具特色的面食、可谓远近闻名,已于2008年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馔面源自汉代宫廷,原为钟鸣鼎食之家才能享用的佳品,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
馔面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配料也很讲究,制作好的馔面呢,色泽光亮透明,风味独特,口感光滑,吃一口回味无穷。
走在古镇老街,馔面商铺比比皆是,“老范馔面”是不少游客美食攻略的必打卡点,“古镇第一面”的招牌高高挂起,范锁喜是大阳馔面的非遗传承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这一碗面能走出晋城,走向更大的市场,成为宣传晋城的一个新招牌。
3、坩埚冶铁
坩埚冶铁为传统作坊式冶炼方法,技艺操作简单易学,因此成为民间冶铁的主要方式,坩埚手工冶铁于2009年被评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大阳古镇的制铁馆里,大量铁器、炭火呈现眼前,还有几位铁匠老师傅。大到中国冶炼技术的骄傲与荣光,小到身边的铁物,这里都能寻见,置身此处,隐约能看见一个时代的光辉。
铁锤声声,是古镇大阳最悠长的吟唱。“叮叮当当叮叮”,横锤竖锤重重轻轻,像踩踏的鼓点在耳边掠过。曾经熟悉的铁匠,渐渐在人们生活中远去,然而精益求精的铁匠精神早已散落在这里的每个角落。
来到大阳古镇,无论是行走在古色古香的古镇老街,还是历史厚重的制铁场馆,古镇大阳总能给你摆脱世俗、忘记一切烦恼的沉醉感,在这里,所见即美好……
4、阳阿歌舞
大阳在艺术领域也取得了璀璨的成就,“阳阿歌舞”一时风靡海内,汉成帝时,阳阿公主美貌出众,天资聪颖,精通音律,在歌曲舞蹈方面极具天赋,一首“阳阿薤露”悦耳动听,演奏过后“绕梁三日而不绝”,令人回味无穷。据记载,汉孝成皇后赵飞燕极擅歌舞,身轻如燕,姿态优美,就曾经拜入阳阿公主门下学习歌舞。建安才子曹植以阳阿歌舞为典,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阳阿歌舞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曾经为中华艺术文化作出显著的贡献。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大阳古镇景区贯利阁广场上演一场精彩“阳阿之夜”。在璀璨绽放的星辰下踏歌蹁跹,于浪漫光影、笙歌鼓乐中欣赏万种风情的燕飞凤舞,一场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宴在此呈现!
爱上大阳古镇的理由有N多种
或是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或是古色古香的优美风景
或是夜猫子市集的人间烟火气
或是飞燕舞的古典优雅
或是打铁花的震撼壮观
……
你爱她的什么呢?
大阳古镇的更多精彩等你来挖掘
编辑: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