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依托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红色培训教育基地为载体,紧紧围绕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区”目标任务,全面完善提升“1+6”红色研学点的教育、体验功能,开发不同类别的研学线路和课程体系,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提升。
政策扶持,激励文化旅游企业“参与度”。按照“政策叠加、承接转移、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基本思路,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完善旅游行业层面的合作机制,出台《鄂托克前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扶持奖励办法》促进旅游发展的互惠政策,以此调动旗内外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全年分别在品牌文旅活动、旅游购物店、引客入鄂、创作、传承方面共计奖励278.48万元。
宣传推广,推介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力”。采取信息互送、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媒体共建等方式,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模式,将鄂托克前旗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打包宣传,积极与蒙陕宁各大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和专业期刊杂志加强联系,联合组稿进行鄂前旗文化旅游品牌的专场宣传推介2次。通过举办及组织参加旅游推介会、相互踩线踩点、合作开通精品线路等做法,形成了游客、景点互推互送、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格局。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11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3亿元。
全域规划,建设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区”。坚持修复保护与开发建设同步推进、品牌培育与规范管理有机结合、研学培训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开拓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子,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向农村牧区产业基地延伸,打造一批红色研学体验点、同吃同住同干活的“三同”农牧户,引导和规划建设农业观光基地、蒙元文化等体验农牧家生活、休闲观光型“农家乐”、“牧户游”乡村旅游点和农业产业基地200多个,辐射带动1000多户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进一步拓宽致富通道,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间接带动农牧民创业、增收,逐步促进经济消费,真正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