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乌兰察布:逐梦青山绿水间
来源:乌兰察布市文旅体局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3-05-11 | 794 次浏览 | 分享到:

  俯瞰乌兰察布大地,“天然氧吧”苏木山林场枝叶吐绿、春意盎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塞外天池”岱海湿地碧波荡漾、水鸟点点,蕴藏着无限的希望,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是乌兰察布步履铿锵、担当作为,在“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道必答题中,交出的高质量答卷。

  “加法”添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在乌兰察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参与义务植树的热情不断高涨。4月20日清早,天气中虽有丝丝凉意,但位于白海子镇脑泉村的义务植树基地现场却人头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扶正树苗、挥锹铲土、培土围堰……种下的既是树苗,也是生态文明的希望。

  “能参加今天的植树活动,觉得特别有意义,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向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植树活动中来,让乌兰察布更绿、更美。”现场的一位志愿者说。

  每年春季,各级领导都会带头走进植树造林第一线,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为城市增添新绿,激发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热情。2022年,乌兰察布市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219.08万亩,其中,新增造林面积23.46万亩,开展营林抚育40.42万亩,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实现“双增长”;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4处、1.7万亩,人民群众成为国土绿化最广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此外,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全国首个草原生态修复公益项目在四子王旗实施完成,全区首创利用野生乡土草种修复草原,草原修复项目技术水平、装备及完成绩效目标考核居全区前列。

  “减法”治污 用心妆点锦绣山河

  微风吹过,商都县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数十只小天鹅浮游在宽阔清净的水面上,一会儿在水中冲浪,一会儿掠过水面迁飞游弋。

  生态摄影师敖日格勒调整好镜头,记录下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幕。“这一片水域的鸟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越来越多了,这些鸟在这里能吃饱、能安家,所以就一波接一波地来了。”水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在敖日格勒看来,鸟类的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晴雨表”。这几年,他不仅用镜头捕捉到了鸟儿们的生存繁衍,也记录下了察汗淖尔湿地的深刻变化。

  自2020年7月党中央领导对保护修复察汗淖尔湿地生态系统作出重要批示以来,占流域总面积2/3的乌兰察布市积极推进察汗淖尔湿地保护和修复行动,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恢复地下水位,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节水抗旱作物,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察汗淖尔湖生态系统逐渐被修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爱护大自然,大自然必将回馈人们更多。通过三年的综合治理,察汗淖尔流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增加1.08个百分点,达到49.57%,湿地内99种植被长势好于常年同期;遗鸥、草原雕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首次出现,记录监测到的动物种类已经达117种。2022年12月,察汗淖尔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正式通过国家林草局专家组考察验收,获批内蒙古商都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

  察汗淖尔的改变只是乌兰察布市全力做好水文章的一个生动缩影。2022年,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历时19个月全线通水,刷新大型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速度纪录,年补水量最大可达4000多万立方米;黄旗海自然保护区非法开垦耕地问题细斑1404个、2.72万亩,全部完成查处。

  山河秀丽本如是,还看杨柳醉春烟。治水,一头连着美丽生态和高质量发展,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体验,治水带来的利好持续影响着乌兰察布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品质。

  “除法”降碳 全力守护蓝天白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始终坚持精准治污,努力做好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的“除法”。

  乌兰察布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铁合金产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凭借着显著的综合成本优势,乌兰察布市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铁合金行业集聚地和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地级市。然而,由于乌兰察布的铁合金行业起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存在企业装备水平低、环境污染大、单位能耗高等问题。如何让铁合金行业更加绿色低碳发展,是乌兰察布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1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开始对全市铁合金企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面起底,提出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级一批、延链强链一批的“三个一批”改造原则和除尘密闭化、能耗值标杆化、资源循环利用化、智能化、绿能化“五化”改造具体措施,制定了《乌兰察布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规范“两高”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乌兰察布市“两高”违规项目整改方案》以及铁合金企业密闭化改造、“点天灯”治理、限制类装备退出等6个专项整改方案。与中国冶金规划院、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编制了矿热炉密闭技改、智能化升级等指导手册,全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矿热炉全密闭化改造、“点天灯”等方面问题整改。目前,乌兰察布市铁合金限制类装备全部拆除退出,应密闭的普通合金矿热炉全部密闭,全面消除了“点天灯”现象,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2021—2022年,有序退出电石限制类产能25.5万吨、铁合金限制类产能134万吨、石墨电极限制类产能5万吨。

  “花园式”的厂区布局、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智能化的技术设备、高效运转的废气废水回收利用装置……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造,乌兰察布市的铁合金企业正由过去的“灰头土脸”,向现代化的“一尘不染”转变,“智能清洁制造”渐成趋势,铁合金行业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如今在乌兰察布,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空气质量的蜕变正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成果。2022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6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成为乌兰察布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乘法”聚力 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需要找准转化通道。当许多地方还困惑于如何“向生态要红利”之际,乌兰察布却先人一步走出了“两山”转化的精准路径。

  在兴和县芦家营村,一派山水秀色入画来。远眺,青峦叠翠、云雾缭绕,乡村民宿在山脚一字排开,掩映在山林中;近观,街道整洁、庭院干净,与周围的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美轮美奂。2021年,这里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走进“常心宽”农家乐,48岁的李美桃正在收拾前厅。她说:“自从苏木山环境好了以后,我们的日子也变好了,打工有去处,还能自己开店当老板。”李美桃的红火日子是当地村民的幸福写照,依托苏木山旅游业发展,当地人均增收5000元。

  从不毛之地到人工林场、再到旅游景区,苏木山成为叩开兴和县旅游发展大门的“金钥匙”,每年接待超过10万名游客,山脚下的村民们吃上了绿水青山带来的“旅游饭”。

  城乡因生态而美、产业因生态而兴、群众因生态而富。在乌兰察布,类似芦家营村这样,因生态旅游和民宿经济实现蜕变的村庄比比皆是。数据显示,2022年,乌兰察布新增精品民宿45家、达到109家,住宿房间800多间,日接待能力2500余人次。

  多年的努力,让乌兰察布终于拥有了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生态红利”释放,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落户乌兰察布,林下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康养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逐梦青山绿水的路上,乌兰察布永不止步;在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路上,乌兰察布必将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