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巴彦淖尔的探索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掌上巴彦淖尔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3-06-06 | 2498 次浏览 | 分享到:

  阴山雄浑壮美,黄河奔流不息,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碧波如海,河套平原阡陌纵横,乌梁素海芦苇成荡,乌拉特草原绿草如茵,乌兰布和沙漠披绿生金……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巴彦淖尔相依相融、美美与共,构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将生态治理、产业振兴和民生改善相结合,全方位、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宝贵经验。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五原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创新防沙治沙理念和模式

乌兰布和沙漠披绿生金


《黄河之畔“漠”上花开》视频截图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占县域总面积近70%。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这里年均降水量只有14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可达2400毫米。治理好乌兰布和沙漠,对于保护黄河和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治理中的乌兰布和沙漠 签约摄影师 邢皓/摄


  从上世纪50年代,巴彦淖尔人就开始和这片沙漠作斗争,历经几代人,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乌兰布和沙区生态环境全面好转。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量由过去的7000多万吨减少到目前的370万吨左右,年降雨量增加到170多毫米。


梭梭林嫁接肉苁蓉 通讯员 姚鑫/摄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在乌兰布和沙区开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工作的探索,将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肉苁蓉晾晒 记者 胡东育/摄


  眼下,在磴口县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有机中蒙药材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正忙着将成熟后的肉苁蓉清洗晾晒。经过加工后,这些成品肉苁蓉将被销往全国各地。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在乌兰布和沙漠治沙20多年,创造了以“生态修复共同体+产业振兴共同体+健康养生共同体”为核心的乌兰布和沙漠王爷地肉苁蓉产业绿色发展模式。该公司基地事业部经理高潮说,肉苁蓉每亩可产100公斤,产值3000元以上。

  在乌兰布和沙漠中,一条金色的致富之路已经铺就。磴口县在沙漠中人工种植梭梭林50万亩,接种肉苁蓉12万多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多吨,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吸引了王爷地、游牧一族等2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创新“三绿三金”模式

推动五原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原县耕地 签约摄影师 李志轩/摄


  五原县拥有耕地230万亩,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全国商品粮重要生产基地。


五原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 记者 胡东育/摄


  近年来,五原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创新“增绿添金、借绿生金、促绿成金”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共赢。该县获得“国字号”和“区字号”荣誉208项,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成为中西部农耕地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和典范。

 

五原县塔尔湖镇联丰村 通讯员 刘九维/摄


  在五原县塔尔湖镇联丰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门庭院落干净整洁。1000多亩的设施农业产业园里,配套完善的钢架大棚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设施农业、林果产业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好前景。

  依托资源优势,塔尔湖镇联丰村把农业、生态和旅游充分结合起来,建起特色养殖科普教育园、农家乐、采摘园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能品尝地道的农家菜、采摘新鲜的水果、住有故事的民宿、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也让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联丰村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3000多人次,年接待游客量达10多万人次。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这里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也带动了其他村镇走上了发展特色旅游的道路。

 

  俯瞰五原城区 通讯员 刘九维/摄


  如今的五原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做好“生态+现代农业”“生态+新型工业”“生态+全域旅游”3篇文章,探索形成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共赢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模式。

  通过开展农业“四控”行动,耕地亩均增产20%~60%、增收20%以上;

  通过盐碱地改良,项目区土壤全盐含量降低50%、碱化度降低30%、肥力提高15%,地力水平提升1至2个等级;

  通过发展庭院经济、造林增绿,各级通道、各类园区、所有村组全部绿化贯通,造林保有量是前10年的总和;

  通过实施“百企联百村建百园带万户”工程,以现代园区建设驱动“生态+现代农业”“生态+新型工业”绿色规模发展模式,形成了葵花、肉羊、果蔬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和以塔尔湖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的4个典型案例。

  形成农企利益联结链条近千个。

  全县78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69个村庄创建成为自治区级生态村,16个村庄获评国家森林乡村。

  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6亿元,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入选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

  扛起生态保护新担当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五原县“四好农村路”


  顺应绿色发展趋势,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巴彦淖尔市将继续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为前提,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奋力开创巴彦淖尔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今年,巴彦淖尔市将推动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800公里,实施“煤改电”4.26万户,完成村庄绿化111个、户厕改建4880个,使具备污水处理能力的建制镇达到75%以上,实现化肥、农药亩均用量分别下降5%、2.5%以上,利用率均达到42%,实现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增加值、清洁能源和战略资源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发展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将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披荆斩棘的决心和魄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久久为功,全力守护好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为建设美丽中国交上巴彦淖尔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