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沂南:非遗+文旅,守护红色文化旅游根脉
来源:沂南文旅之声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3-06-16 | 2065 次浏览 | 分享到:

  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沂南县以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目标,促进“非遗+文化”“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传统和民俗旅游商品,推动非遗项目在旅游景区设立“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培育了一批融合性强、文化特色明显,可以体验互动的情景式非遗项目活态传播场所,既增强了非遗保护意识,又提升了非遗项目的对外影响力。

  红嫂家乡旅游区所在的常山庄村是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先后获评“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成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景区开发建设中,重点打造了古村民俗体验区,把部分临街又有特色的古院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项目进驻,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和古院落做到了有机融合,又满足了景区业态的需要,一举两得。后来,又将这条街的十多个院落改造成非遗区,分别入驻了塑面人、纺线、打铁、粉皮制作、烙煎饼、葫芦烙画、木版年画印制、金丝制品、豆腐制作等非遗和民俗工艺项目,丰富了景区业态。



  景区把非遗当成一张王牌来打,非遗和传统民俗商品种类达到10多类30多个品种,撑起了旅游商品的半壁江山。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他们都大张旗鼓地举办各种活动,游客们游览古村美景同时,体验了这些非遗、民俗项目。

  非遗和传统民俗商品不仅成为国内游客必买的旅游商品,而且还得到国际友人称赞。去年11月底,参加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活动的100名俄罗斯旅游业界专家、各大旅行商代表,到红嫂家乡旅游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俄罗斯客人被沂蒙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民俗文化深深吸引,特别是对琳琅满目的非遗旅游商品,更是赞不绝口。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34届年会,在位于该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4A级景区——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举办,260多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参加。“携手非遗,相约传统”为主题的非遗展,吸引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工艺传人齐聚红嫂家乡,各显神通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制作出一件件文化味十足的旅游商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希表示,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充分说明这个地方对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视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在这里发扬光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壮丽瑰宝,保护弘扬民族文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像这样的展览,起码能起到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展示了作品,而且参展传承人交流了传承、保护非遗经验,增进了人文情感;探索了传承和创新非遗如何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为非遗适应时代,融入人们生活拓宽了途径,为普通人亲近非遗、传承和传播非遗创造了契机;对沂蒙地区的非遗传承、保护,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位于景区内的筑梦沂蒙红色文化产业研究院,由红嫂家乡旅游区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产业工作室共同创建,走出了一条招才引智、校企携手,合力弘扬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该院融红色文化“产、学、研、培”四位一体,设有实训工作坊、蜡染艺术坊、扎染艺术坊、编结艺术坊、手工制作坊等工作室。双方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共同打造沂蒙红色文化,为游客制作更多更好旅游商品。同时,不定期对景区员工、沂蒙老区群众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帮助老区群众致富的“利器”。

  


  研究院还邀请非遗鲁绣传承人之一、济南红线女鲁绣坊总经理侯承红,带着鲁绣技师来到红嫂家乡,举办“传承鲁绣,创新鲁绣,发展鲁绣”主题鲁绣培训、展示活动,向沂蒙老区妇女讲解鲁绣起源及发展,传授鲁绣制作技艺,帮助她们掌握一手脱贫致富手艺,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