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华文明 传承文化风采
——福建作家参加中国作协2023“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走进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作家深化对新时代文学的认识,主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6月26日,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创联部承办、中国作协团体会员单位协办的2023“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福建省作家协会积极参与,选派中国作协会员、南平市作协副主席张晓平,带领武夷山市作协一行,深入武夷山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2023“中国一日·走进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感受西汉历史上闽越时期一段短暂而又辉煌的文明融合历史。
主题实践活动中,作家张晓平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福建省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梅华全进行深入的交流,对武夷山汉城遗址进行全面了解。
武夷山汉城遗址于1958年文物普查时被偶然发现。1999年底,福建武夷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闽越国揭开了福建文明史的光辉篇章,无诸被后世称为“开闽始祖”。
考古材料显示,福建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间跨入青铜时代,形成了多个部落联盟,文明社会初步显现。当时的部落文化呈现出普遍繁荣、多样融合的特点,闽江上游武夷船棺就是这一时期先民的奇特葬俗,也是中国江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悬棺葬的发源地。楼建龙说,闽越国的建立,使福建及周边浙南、赣东北、赣东南及粤东北等地区的闽越文化更显繁荣发展。由考古发现可见,闽越文化的遗址遗存在这些地区广泛分布,闽北地区最丰富。比如汉城遗址出土的铁器、兵器值得重视,主要有犁、耙、铲、刀、剑、镞、矛、釜等,种类和数量都是无与伦比的。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器种类齐全,有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及其他日用杂器等300余件,是福建出土最多、最早的一批铁器。许多罕见的器具,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水平,可见闽越国农业生产力达到空前水平,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已被闽越人接受和掌握。
武夷山汉城遗址已于2022年12月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城遗址将打造成一个集考古、研究、展览、研学、休闲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以推动考古研究、遗址保护成果的传化与传播,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