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青驼镇徐公砚非遗技艺传承人张玉杰的工作室看到,一方砚石、一副凿锤,经过巧妙的设计和雕琢,细腻温润的石上逐渐显现青松的图案,生动逼真。“要想传承好制砚技艺,不仅需要精巧的心思,长年积累的经验也是成败的关键。”张玉杰说。
砚台成品过程中,张玉杰注重“因势而动”,根据原石的形态纹理,雕刻出与之相匹配的意趣。“日月同辉砚”便是他的杰出作品,通过设计,将石料上天然的墨色晕染雕刻成圆润的太阳,在一片纹理繁复的祥云中脱颖而出。从业三十多年来,张玉杰不断钻研雕刻技艺,并在原有基础上尝试创新,引领当地徐公砚制作的风向,目前他拥有了自己的非遗技艺传习馆,更方便向外界展示宣传徐公砚的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公砚
在青驼镇,从事徐公砚手工技艺的有近80家制砚作坊,其中徐公店村有70家。在这里,制作徐公砚早已不仅仅是居民的谋生手段,更是沂蒙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精神寄愿。青驼镇将通过徐公砚推动手造产业升级,让徐公砚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活”起来,打造“山东手造”代表性工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来德烧鸡
每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总少不了木版年画的身影。今年,一幅歌颂沂蒙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事迹的套色木版年画,线条古朴浑厚,人物栩栩如生,画面详略得当,再现了当年沂蒙红嫂无私奉献的大义精神,让传统艺术紧贴时代烙印。这是由沂南县界湖街道的木版年画技艺传承人王洪军创作的,他从事木版画艺术多年,他创作的作品色彩艳丽、润泽,古拙、夸张、饱满。他结合理论知识和几十年创作实践,将红色文化、时代特色与木版年画文化相融合,成为讲好沂南故事的重要窗口。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更要通过多种渠道,同步挖掘和培育新的非遗文化项目,创造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多元效益。”界湖街道文化站负责人王立金说。
坐落于沂南县辛集镇的沂南高来德食品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沂南高来德食品历代传承人继承、传承下来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日用老物件,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见证着沂南高来德食品文化的发展全过程,也承载着沂南高来德食品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起源于1896年的高家店“高来德烧鸡”,该品牌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历经五代传承人的继承与发展,为山东美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临沂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来德烧鸡”作为沂蒙名吃,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肉质丝连、美味可口、老少皆宜,深受消费者喜爱。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该公司已经起草制定了“高来德烧鸡”制作工艺标准,在更大范围内传承、保护“高来德烧鸡”非遗工坊,“食力先行”,把传统“高来德烧鸡”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近年来,沂南县对现有的非遗文化制定名录,进行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结合时代潮流,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路,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活力,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