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发现“中黄庭”,长乐这座山充满神奇!
来源: 常来长乐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3-09-14 | 1457 次浏览 | 分享到:

  长乐城北有山叫六平,层峦叠翠,怪石嶙峋,亭台轩榭点缀其间,书院庵堂星罗棋布,擅一方之胜。自宋以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诸多珍贵的摩崖题刻。



  这些内容丰富的游记、诗文、题字,或咏叹山水,或歌功颂德。其书法也风格迥异,篆、隶、楷、行、草各体异彩纷呈,既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这些散落在山林间的题刻,或因岁月剥蚀而模糊不清,或因社会变迁而人为毁坏,或因山洪泥流而崩倒掩埋,或因山路变迁而难觅影踪。久而久之,其中相当部分渐渐被人所遗忘。




  为了能有更多的人去关心、了解、保护这些古迹,总有些民间人士行走于荒山野岭,为寻崖刻而披荆斩棘乐此不疲。这个过程其实很像是真实版的寻宝游戏,发现的惊喜与成就感总会让他们上瘾,给他们继续前进的无穷动力。我都不记得自己是从何时喜欢上做这样的事,工作之余总喜欢背着背包到处骑行、徒步,发现石刻就随时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并拍照存档。

 


  张善贵老先生编撰的《长乐六平山志》系统地记录了六平山上数十处摩崖石刻字,然而经过多年对六平山的搜寻,目前已发现十余处史料未载的题刻,填补了地方金石典籍的空白。



  因受强台风海葵的影响,六平山上有多处植被和岩体受山洪冲刷而流失崩塌的,我怀着碰碰运气的心理,想上山再搜寻一趟,便与志同道合的刘文平老师相约共登六平。

  


  据文献记载,明万历年间兵部侍郎陈省,在黄庭道院遗址建初有庵,并另建道院一座于“无底之谷”上,题匾曰“太清真境”,即“上黄庭”所在之处。



  夏允彝《小有天记》载:“……由径而东为龙潭,少司马筑小室以望潭,题为‘太清真境’。潭深不测,曾泉自悬崖叠注,激湍颓云,澎赑之音,令人神悸。遥瞻素沫飞洒,又令人心骨苍凉也。有石刻曰‘小黄庭’,石之后有小室一带,今已圮。余创灵泉观于其址,祀龙神焉。”崇祯年间,知县夏允彝曾到六平山龙潭无底之谷祈雨应验,于是在太清真境下的“小黄庭”石刻处建“灵泉观”祭祀龙神。又明洪武年间陈洵仁《东溪精舍记》载:“……循石门东眺,有潭深百尺,潭口勒有四字“无底之谷”。潭北有石修然,勒有“小黄庭”三字,字画古劲,皆非常笔,侧皆怪石罗列,不可名状。……”

 



  “上黄庭”在《长乐六平山志》《长乐金石志》中已有记载,并且我也已经找到。但志书中并无记载“小黄庭”,然而根据夏允彝《小有天记》和陈洵仁《东溪精舍记》可以确定还有“小黄庭”,并且刻字年份至少在明代前。根据推测“小黄庭”应位于“上黄庭”下的龙潭边,但几经搜索都未寻见,心想也许掩埋于土堆瓦砾之下了。


▲黄庭谷隐 ,发现前,跟清理描红后


  我们朝着上黄庭方向地毯式搜索,在经过一处私人果园时,却意外地在一处柴堆碎砖遮掩处发现背后岩体疑似有刻字,激动紧张之情令人瞬间精神抖擞起来。二人急忙挪开杂物,三个篆体大字“中黄庭”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三个字未曾在任何史料中有过记载,再次填补了《长乐六平山志》以及《长乐金石志》的遗漏,真是意外之喜!“中黄庭”“上黄庭”“黄庭谷隐”,更让我确定此处一定有“小黄庭”!



  “黄庭”出自道教经典《黄庭经》。东汉《老子铭》记载:“出入丹庐,上下黄庭”。可见当时丹庐、黄庭、道教、老子早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六平山半山处的朝阳洞前即有一石下凹如灶,上勒“丹灶”二字,相传为董奉炼丹处。董奉即“建安三神医”之一,与“医神”华陀、“医圣”张仲景齐名。华佗擅长外科、张仲景精于内科、董奉亦医亦道,后人称之为“医仙”。《神仙传》里记录有董奉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列仙全传》称董奉为“碧虚太乙真人”。

 


  这些道教摩崖石刻遗迹无不说明六平山曾是长乐道教胜地。千百年来,多少求道者为获神仙灵感,纷纷进山修炼,历代达官贵人、文化名士为模仿仙人生活,隐居山林。他们合力开山造景,修桥铺路,立道院,建神庙,广辟亭、台、楼、阁。经过多年积淀,而使这座充满灵气的六平山,不但成为当年引人注目的道教胜地,也使今日六平风景区,有看不尽的风光名胜,听不完的传说故事。

 


▲“黄庭山石门洞天”发现前,跟清理描红后


  六平山丰富的道教文化遗迹正在我们的手中渐渐拨开迷雾,我们相信,一定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挖掘被历史遗忘的长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