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寻找红色记忆——西土河村晋沁县红色文化遗址
来源:直播旅游网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3-10-12 | 4259 次浏览 | 分享到:

位置区域

  西土河村位于晋城西南36公里的土河岭西端,距208国道6公里。2012年村域约7平方公里,有377户,964人。传原名西土蛾,因村位于土岭西侧,地形像蛾,故名。后嫌村名不雅,更名为西土河。亦有学人推测,土蛾系由“土阿”讹叫而来。

  2020年与西山、前李河村合并为新的西土河村,村域约25平方公里,1200余人,耕地约2900余亩。西山距西土河3.5公里,因位于西山前半坡之地而得名。村域约12平方公里,2012年有103户,256人。前李河距西土河11.5公里,村位于河边,由李姓人家建村,故名李家河,简称李河;又因与南岭的李河村习惯分称前后李河,为避免重名而改称前李河。村域约6平方公里,2012年有93户,224人。

地理环境

  西土河村域东邻东土河、后街村,据太行山起始段;西跨王屋山一角,沁河蜿蜒过境10余里,与阳城县东冶镇月院、秋泉2村为邻。主体部分为两岭两河,由西土河向西为白龙岭,有九龙朝凤山,北邻南岭镇陈李河、黄上底、宋泉、漏道底4村。向西南为黄龙岭,有黄龙山,朝凤山、黄龙山之间为凤尾河(亦称下沟河),黄龙岭南侧为晋豫河(亦称土河水、岭南河、范河、金玉河等),南邻官家庄(下坪)、万杴2村。

  西土河村自然村分布为三行:北路沿凤尾河有西土河、瓦窑沟、牛洞河、前李河,1970年代瓦窑沟举村迁至岭上,新村称瓦窑上,村道可通前李河至槽河。中路沿黄龙岭有西土河、西山、横岭,直至沁河边的槽河。南路沿晋豫河有南河、范河、寒掌,现在仅范河尚有居民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村域西北角近邻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沁河大桥,西南角则为拴驴泉水电站大坝所在,拴驴泉国家水利风景区主体纱帽山为村域南极。

历史沿革

  清末西土河村属凤台县土河里,设二甲、九甲。二甲为西土河、瓦窑沟、西山、南河、范河、寒掌等6个自然村,九甲为李河、牛洞河、横岭、槽河等4个自然村。

  民国属晋城县三区(犁川区)土河编村,仍为西土河、李河两个副村(社)。

  1942年晋南县成立,设西土河行政村,属晋南县三区(土河区),范围与今域略同。

  1943年,晋沁县由西土河村析出设西山、前李河2行政村;

  1944年,前李河村撤并入西山村,西山村辖西土河以外的9个自然村,还曾辖今万欠村水掌以西各自然村。

  1945年底,西土河、西山村属晋城县七区(犁川)。

  1954年,西土河村属土河区土河乡,西山村改设西山乡。

  1956年扩大乡的建制,西山乡仍改为西山村,与西土河同属东土河(土河)乡。

  1958年,为土河超美人民公社西土河、西山管理区。

  1962年为土河公社西土河、西山、前李河3个生产大队,其中,前李河大队为李河、横岭、槽河3个自然村。

  1984年,为土河乡西土河、西山、前李河3个村。

  1992年,将西山村的瓦窑沟、牛洞河2个自然村分别划归西土河、前李河村。2001年,土河等3乡撤并成立泽州县山河镇,3村属之。

  2020年,西山、前李河2村撤并入西土河村。

光荣历史

  抗战期间,西土河历为中共沁阳中心县委、中共晋豫一地委、晋南、晋沁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前李河村为晋豫一地委驻地,前李河、西山2村均为晋南、晋沁县委、县政府转移办公地。三村于2012年被确定为泽州县第一批革命老区重点村。

  晋沁抗日根据地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长,从1938年至1945年,历八个年头七年半时间(不仅包括晋沁县及前身晋南县三年许存续期间)。二是连结地域广,中共沁阳中心县委、中共晋豫一地委先后下辖山西、河南两省多个县的党组织。晋沁县也包括两省的晋城、沁阳、济源、阳城等县地域。三是历史影响深。晋豫一地委是晋城市境内最早建立的地委级组织,晋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是我党在原晋城县境内建立最早的县级政府。

  西土河村历为晋沁抗日根据地中心,主村遗址粗略分为主要(5处)、次要(11)、一般(12处)三级,建议分别实行重点保护、一般保护和简易保护。对主村外其他遗址不分级,针对性因址制宜进行保护。对村内抗战人物故居进行挂牌保护。

一、主要遗址

  1、庙跟院

  (1)晋豫边工作团/沁阳中心县委/火焰剧团旧址

  1938年12月,沁阳中心县委根据晋豫特委的指示,以“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工作团”(习称“晋豫边工作团”、“八路军工作团”)的名义,率沁河游击大队、抗日救亡宣传队(习称“火焰剧团”)、进驻土河岭,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2月,工作团由东谷坨村移驻西土河村,直至年底“十二月政变”后撤出。

  (2)沁阳中心县委书记刘刚旧居

  (3)太岳南进支队十八团旧址

  2、关帝庙(新庙)

  (1)沁阳中心县委第一次党代会旧址

  沁阳中心县委领导河南省沁阳、济源、孟县、温县、博爱等县的党组织,相当于地委层次。当时另有沁阳县工委,具体负责县域党组织工作。中心县委着力于开辟土河岭抗日根据地,并于1939年9月在此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2)晋沁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1942年5月,晋豫一地委在此召开晋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晋南县政府初驻宋泉村,6月末迁此。1943年2月,沁阳县抗日民主政府迁来与晋南县合署办公,年底合并为晋沁县。1945年5月,晋沁、晋北县合并恢复为晋城县。

  (3)晋豫联防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旧址

  1942年4月,晋豫一地委书记王毅之,晋豫联防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闵学圣、政委金世柏,率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十八团、沁河支队等进驻晋沁济交界地区,开始建立晋沁抗日根据地。

  (4)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旧址

  1942年7月,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并与晋南县合署办公。

  (5)沁阳中学、温县中学转移地旧址

  1946年10月,因国内战争形势,新区的沁阳中学、温县中学迁来老区办学一年。

  3、土地庙(旧庙)

  (1)晋南抗日游击队旧址

  1938年4月,在八路军晋豫第三支队的影响下,土河联络葛万、阎庄、武城等编村自发成立了晋南抗日游击队,并寻找联系八路军未果。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地域范围恰是日后晋沁县的核心区域,其人员日后多成为晋沁县抗战队伍的骨干。

  (2)晋豫边工作团/晋豫边支队独立一中队旧址

  1939年2月,沁河游击大队改编为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独立一中队,12月,再改编为晋豫边第一大队三中队并归建。

  (3)晋沁县抗日县大队旧址

  晋沁县抗日县大队发展为晋沁独立营、独立团,晋城抗战胜利后编入野战军。

  4、马台院

  (1)晋豫一地委旧址

  晋豫一地委领导沁阳、济源、孟县、温县、阳城(1942年7月后归第三地委)、晋城(先后建立晋南、晋北县)等县的党组织,存续期间为1942年初——1943年3月。驻晋南县便于联系山下各县。该院南北屋为地委机关驻地。

  前李河自然村的后头院亦为晋豫一地委驻地。

  (2)晋豫一地委书记王毅之旧居

  地委书记王毅之住该院西楼上,并在此主持召开了对开辟晋沁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委会议。

  (3)晋沁县民政科旧址

  5、新院

  中共晋沁县委办公地旧址

  为县政府驻地关帝庙邻院,便于办公。也是县委领导的集中居住地。县委书记马纪民、刘峰、唐方雷,县委委员范俊瑞(县长)、张青山、赵子青等,均先后住此。

二、次要遗址

  6、庙后岭场

  晋豫边第三支队休憩宣传处旧址

  1938年3月,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由队长桂承志、政委王卓如、沁阳中心县委书记王毅之率领,经土河岭奔赴道清抗战前线(后整编为“道清抗日游击队”)。在岭场(今已建房)休整并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当晚宿营东谷坨岭庙被济源红枪会包围,经西土河、东谷坨二村合力营救突围。

  7、东头上街院

  (1)晋豫边游击支队第一大队旧址

  1938年秋,晋豫边游击支队警备大队由大队长冯精华带领进驻西土河。1939年改编为晋豫边游击支队第一大队。

  (2)土河区分委旧址

  沁阳中心县委直属土河区分委,1939年在土河岭一带发展了11个党支部。土河区分委通过党组织的工作,将土河编村村政权一直掌握在自己手里,土河党组织也是12月政变后晋城唯一没有受到破坏的党组织,为开创晋沁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8、庙根上街院

  西土河村党支部成立旧址

  1939年2月,土河区分委在此发展土河岭第一批党员入党的同时,宣布西土河村党支部成立。原址西南小楼上现已拆除新建,仅楼梯圪台存旧。

  9、街院

  (1)土河(晋城县五区)抗日区公所初期旧址

  1942年4月,这是晋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之前建立的唯一一个抗日区公所,后区公所迁往东土河村,为晋南县第三区。

  (2)中共晋南县委旧址

  1942年6月,晋南县委由黄磢底迁来。亦为县委书记阎一洪烈士旧居。

  10、上南院

  (1)晋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办公地

  1942年6月,晋南县政府迁来西土河后,为实际办公地。

  (2)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

  1942年7月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至1943年2月与晋南县合署办公。

  (3)晋南县司法科旧址

  11、下阁底

  晋沁县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旧址

  县农会不同于县政府科室,是最重要的群众组织,领导区、村农会开展工作。西阁当时孤悬村外,也是晋沁县妇会及县食堂旧址,展示了根据地初创时期的艰苦状态。县农会后迁东头麻底院。

  阁底外地塄后至下井一带,为西土河村党支部秘密活动旧址。

  12、下院

  (1)西土河烧制木炭工场旧址

  在院外烧制木炭以制火药,西土河村邻近古树全部砍用。

  (2)晋豫一地委副书记席国光旧居

  席国光1945年曾任太岳区二地委副书记兼晋沁、晋北县合并后第一任晋城县委书记。

  (3)晋沁县公安局、公安队旧址

  13、岭口院/阁底院

  太岳南进支队十八团、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旧址

  太岳南进支队十八团、三八六旅七七二团(老二团)活动于晋沁县内,旧址在西土河村分布较广,这里处于西土河村东口,体现了部队时刻准备迎敌的状态,具有代表性。

  14、东阁

  晋沁县村头警戒哨旧址

  东阁为奶奶庙,位于村头,成为驻军警戒哨。

  15、寨岭谷堆

  国军大寨山大战西土河战斗旧址

  1940年春,国军第9军54师等部大寨山大战历时一月有余。此地为5月初国军88师退守西土河,两次激战地。这正是国军在山河镇境内接应八路军朱德总司令进行“洛阳会谈”之时。

  此地也是晋沁县驻地警戒防备日军扫荡的主要哨卡。

三、一般遗址

  16、大院

  晋沁县政府办公分区及十八团通讯科旧址

  17、麻底院

  晋沁县农会/妇会旧址

  18、卫院

  晋沁县司务处/机关食堂旧址

  19、上院

  晋南县粮食科旧址

  20、西院

  八路军伤员救治处旧址

  21、东院

  晋沁县枪支弹药库旧址

  晋南县公安局旧址

  22、前院

  县抗日大队指导员张代一等旧居

  23、西头上街院

  晋南县财政科旧址

  24、西圀圙院

  县农会主席张红等旧居

  25、王街前头院、后头院

  十八团、老二团旧址

  26、西街院

  十八团旧址

四、 其他遗址

  1、朝凤山

  陕北中原交通线及战壕旧址

  因经平原至垣曲易被日军封锁,此道成为抗战时期陕北联系中原的要道。1938年,晋豫游击队第三支队经此前往道清抗战前线,越共领导人胡志明亦经此去延安。

  朝凤山入口煎饼谷堆抗战时期战壕遗址犹存。晋南县机关初期驻地为朝凤山下的黄磢底、宋泉村。

  2、瓦窑沟

  土河区分委会议旧址

  1940年1月,面对“十二月政变”后的严峻形势,土河区分委会议对进行隐蔽斗争和建立外灰内红编村政权作了部署,保存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3、牛洞河

  晋沁县公粮储存地旧址

  三区为主要粮食产地,各村缴纳的公粮以地窖、旱井、窑洞等不同形式,储存于凤尾河(下沟河)瓦窑沟、牛洞河、前李河三村。牛洞河储粮旱井今存。

  4、前李河/西山

  晋豫一地委及晋沁县机关转移地旧址

  战争时期,地县机关往往随战斗形势而转移。

  5、横岭

  全国战斗英雄卫小堂故居

  晋沁县时期,卫小堂即是太岳区民兵战斗英雄。晋冀鲁豫边区的小学课本有《战斗英雄卫小堂》一文载其事迹。1950年,晋城县人民政府即为卫小堂故居挂牌保护。

  6、西山/范河

  晋南/晋沁抗日高小旧址

  1940年,犁川高小(晋城四高)辗转多地迁至西山后停办。1942年复办为晋南抗日高小,后更名为晋沁抗日高小,先后驻西山、范河、西背、万杴。1945年5月迁回犁川。

  7、范河

  晋沁县敌伪工作站旧址

  1942年5月,为了打入日军、伪军内部,争取日伪军参加到反侵略战争中来,在范河村建立了“晋南(沁)敌工站”,对外称“八路军办事处”,先后隶属晋豫联防区、太岳军区二分区政治部敌工科。工作范围辐射济源、沁阳、博爱等地,立下了赫赫功绩。

五、村内抗战人物故居

  1、马台院/卫民、王玉珍

  故居马台院即晋豫一地委旧址。卫民(1913——1986),原名卫吉庆,1937年任牺盟会土河编村秘书,1938年任西土河村副,1939年任第一任村支书、土河编村村长,1942年任晋沁县一区区长。1982年离休前任河南省商业厅副厅长兼省百货公司经理。

  王玉珍(1911——1991),卫民妻子,1939年任土河区分委唯一的西土河“女支部”支书,西土河被表彰为“抗日妇女先进群体”。

  2、东头上街院/李福儒、李成忠

  故居即晋豫边第一大队、土河区分委旧址。李福儒(1917——1946),1938年4月,任晋南抗日游击队大队长。同年,他动员父亲李成忠带头减租减息,并派自家马车将粮食送往前线。李成忠被表彰为“开明绅士”,作为典型报道宣传,此后一直为支援抗战楷模。1939年初,李福儒入党并影响带动全院7人入党。同年中,李福儒第一个报名参加八路军,带动全村9人进而带动土河岭共一个连人员参加唐支队。后任太行45团一营教导员,1946年牺牲。

  3、岭口院/卫建魁

  故居岭口院即十八团、老二团旧址之一。卫建魁(1909——1964),1937年任牺盟会土河编村工救会秘书,1939年任西土河村支委、支书。1942——1947年先后任西土河、前李河、西山村村长。前故居麻底西院,为1941年张青山同志养伤地,后换房至岭口院。1947年任晋城县七区分委组织委员,1949年参加长江支队南下福建,生前任福安赛岐茶厂厂长兼书记。

  4、炉圀圙院/王振华

  王振华(1910——1969),原名王来堂,1939年6月起,历为村支部支委、支书,是唯一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村干部。在1940年1月“土岭事件”后到革命低潮期,积极开展救助同志、隐蔽斗争工作。妻子王小免亦为早期党员。1946年调晋城县公安局工作,曾负责破获反动组织一心天道。1953年调山西省建总公司工作,任保卫科长、工会主席。

  5、下院/卫新全

  故居下院即晋沁县公安局旧址。卫新全(1920——1944), 1939年6月为村支委、村副,积极推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1942年任晋沁县一区副区长,1944年春节在西岭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6、西头上街院/王道全

  故居西头上街院即晋南县财政科旧址。1938年3月,八路军晋豫游击队第三支队经土河岭奔赴道清抗日前线,夜宿东谷坨岭庙。王道全(1903——1977)冒着生命危险和被报复的危险,为“东谷坨事件”中被围困的第三支队带路,一直送过晋博公路。

  7、大院/卫末金、王法正

  故居即大院县政府办公分区、十八团通信科旧址。卫末金(1921——?),1938年夏参加八路军,是西土河最早参军的第一人。十八团战士,在战斗中失踪。

  王法正(1908——1944),1939年入党,1943年任西土河村村长,1944年被日军在拦车杀害。《晋城县志•人物》记载为1946年被害,显误。

  8、东院/王柱祥

  故居东院即晋沁县枪支弹药库。王柱祥(?——1944),1940年1月“土岭事件”后负责保管西土河村枪支子弹。1942年任村支书,积极开展根据地保卫、建设工作。1943年任土河区分委副书记。

  9、大书房院/王作玉家族

  王作玉家族为晋城南门外第一家大财主。1943年,晋沁县遭遇严重灾荒,其子王元勋、王元惠动员王作玉大力支持抗日民主政府:一、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二、把土地分给群众种;三、捐资支援抗战。

  同期,王作玉侄子王元庆积极执行减租减息等政策,被封为“开明地主”的样板。

  10、上院/卫宽柱

  故居上院即晋南县粮食科旧址。卫宽柱(?——1944),1943——1944年任村支书。带领民兵烧制木炭,制作火药,打制石雷等,积极保卫根据地。

  11、新院/王文庆

  故居新院即晋沁县委旧址。王文庆(——1975),1944年在西土河村“三三制”选举中,王文庆以民主人士身份当选村长。后任晋城县委组织部长等职,文革中受到迫害。1975年赴地委开会途中发生车祸,因公殉职。

  12、麻底院/卫和堂、卫满堂

  故居麻底院即晋沁县农会、妇会旧址。卫和堂(1917——1948),1944年秋任村党支部书记,1945年6月,响应太岳区号召,带头报名并发动全村39人参军,占全区的近1/4。后任十旅二十八团排长,在安徽宿县战斗中牺牲。

  卫满堂(1923——1943),卫和堂之弟,老二团战士,在指导本村民兵试验自制地雷时牺牲。

  13、南院/王秀英

  王秀英(1926——2016),妇会干部,在三区开展抗日宣传、解放小脚、救治伤员等工作。被晋沁县政府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带动丈夫兄弟二人参加地方抗日工作。1945年6月——1947年7月任村支书。1983年离休前任高平县新华书店经理。